清拓大唐中兴颂轴引出故事颜真卿是

辽宁省博物馆展出的《清拓大唐中兴颂轴》。(辽博供图)颜真卿画像。山东费县颜真卿公园内的雕像。辽宁省博物馆展出的《清拓大唐中兴颂轴》,自上而下纵贯整个展柜,气势逼人。《大唐中兴颂》是唐代文学家元结撰文、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存世摩崖碑刻,以“文奇、字奇、石奇”著称于世,被誉为“摩崖三绝”。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长苏士澍的帮助下,这一珍贵的清代拓本友情出展,使人们得以饱览大唐书法、文学艺术的奇迹。世人景仰颜真卿,还因为他半生都在打仗,最后怒斥叛贼而死节。文奇:为平定“安史之乱”而颂在“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的第二部分,也就是“浩荡书风”展区,展品分成四个单元,其中第二单元“百家竞秀,异彩纷呈”展区,展品以书法为主。唐代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这个单元展出了数件非常珍稀的唐代传世书法作品,《清拓大唐中兴颂轴》便是其中之一。沿着展线参观,转过一个直角弯,迎面的展柜中赫然出现这一巨幅拓本,其纵横都超过了3米,自上而下如同一面崖壁,占据了整整一个展柜,给人一种宏大的气势。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么乃亮说:“拓本与原碑刻同样大小,展出的《清拓大唐中兴颂轴》是清代精拓,品相完美,用纸和用墨较为讲究,看起来神采奕奕。”据介绍,这件《清拓大唐中兴颂轴》系个人珍藏,为满足“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实际陈列需要,特别从北京请来专业装裱师对这件拓本进行了精心装裱,并且由专车运送到辽宁省博物馆。早年师从于我国著名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启功先生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对此拓本极为珍视,专门为其题写了“颜真卿书大唐中兴颂”和多字的跋文,对摩崖碑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摩崖石刻《大唐中兴颂》摹刻于唐代宗大历六年,即公元年,传世1多年来以“文奇、字奇、石奇”著称于世,被誉为“摩崖三绝”。《大唐中兴颂》一文作者为唐代著名文学家元结,他创作此文的背景是“安史之乱”的基本平定。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年),唐将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了叛乱,经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大唐王朝随即陷入战火弥漫、生灵涂炭当中。元结,字次山,他的元姓本是北魏皇族拓跋氏,元结是北魏常山王拓跋遵的第十二代孙。“安史之乱”爆发后,刚刚进士及第的元结率领全家族,先后避难于猗玗洞(湖北大冶)、瀼溪(江西瑞昌)。唐肃宗乾元二年(年),朝廷征召天下士子,国子司业苏源明向唐肃宗李亨推荐元结,元结上奏《时议》三篇,受到了李亨的赞赏。不久元结被授予右金吾兵曹参谋摄监察御史衔,充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的参谋,在唐、邓、汝、蔡一带招募义军,阻遏史思明南侵,成功保全了15座城池。唐肃宗上元二年(年),史思名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平乱军队取得节节胜利,“安史之乱”基本平定之际,在江西九江任“尚书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荆南节度判官”、上过讨贼战场的元结,有感于大唐即将重新振兴,意气风发,乘兴写下了《大唐中兴颂》。文中写道:“天宝十四年,安禄山陷洛阳。明年,陷长安,天子幸蜀,太子即位于灵武。明年,皇帝移军凤翔。其年,复两京,上皇还京师。于戏!前代帝王有盛德大业者,必见于歌颂。若今歌颂大业刻之金石,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颂曰:噫嘻前朝!孽臣奸骄,为昏为妖。边将骋兵,毒乱国经,群生失宁。大驾南巡,百僚窜身,奉贼称臣。天将昌唐,繄睨我皇,匹马北方。独立一呼,千麾万旟,戎卒前驱。我师其东,储皇抚戎,荡攘群凶。复服指期,曾不逾时,有国无之。事有至难,宗庙再安,二圣重欢。地辟天开,蠲除妖灾,瑞庆大来。凶徒逆俦,涵濡天休,死生堪羞。功劳位尊,忠烈名存,泽流子孙。盛德之兴,山高日升,万福是膺。能令大君,声容沄沄,不在斯文。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齐。可磨可镌,刋此颂焉,于千万年。”全文包括序和颂总共字,颂文全篇采用秦始皇时期四字颂文的体例,每句四字,三句一韵,读起来铿锵有力,义正词严,忠肝义胆,气贯长虹。颂文中既有对“大驾南巡,百僚窜身,奉贼称臣”的痛心疾首,又有“地辟天开,蠲除妖灾,瑞庆大来”的喜悦,以及“盛德之兴,山高日升,万福是膺”的美好畅想,古雅的言辞吸引了此后历代文人吟咏赋和,如范成大、李清照等著名诗人、词人都有和诗,使之成为一篇传诵千古的奇文。石奇:天然崖壁群星荟萃《大唐中兴颂》原碑现存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的浯溪边,唐代以前,这条湘江的小支流实际上是条无名小溪,它的得名始自元结。么乃亮说:“南方山林绵延,多瘴气和野兽,交通不便,因此古人多走水路,这是当年的无名小溪被发现的重要原因。”元结被唐肃宗起用后,仕途不顺,先后两次被发落到湖南道州任刺史。唐代宗大历二年(年),元结从潭州都督府返道州,乘船经祁阳时被水所阻,于是泊舟登岸暂时住下。受到这里清幽美丽的景致吸引,于是将这条“北汇于湘”的无名小溪命名“浯溪”,写下《浯溪铭》,意在“旌吾独有”,浯溪得名从此始。此后,他又将“浯溪东北廿余丈”的“怪石”命名“峿台”,写下了《峿台铭》,随后还在溪口“高六十余尺”的异石“上筑一亭堂”,写下了《痦亭铭》。当然,浯溪不仅景致优美,站在溪边环视群峰,这里还有绵延近百米、高达30米的成片的石壁。元结到道州赴任后,便将他写的三篇铭文交给篆书名家季康、瞿令问、袁滋,分别用玉箸篆、悬针篆、钟鼎篆书写,摹刻于浯溪崖壁上。我国南方多山,但是适于摩崖刻石的优质石材却并不多见。有人研究过浯溪崖壁,岩石虽然是石灰岩,但是那里的石灰岩与南方多见的此类岩石多孔隙、有层块的情况不同。浯溪的山岩石质结实,少裂纹,质理紧细,不易粉化,而且有大片的平整石壁,简单地说,那里是天然的优质摩崖石刻地。在浯溪河口岩边,并立着这样的三座山峰,分别称为东峰、中峰、西峰,《大唐中兴颂》就刻在中峰崖下。当然,颜真卿书《大唐中兴颂》的摹刻进一步提高了这里的知名度。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在《集古录》中记有:“碑在永州摩崖石而刻之,模打既多,石亦残缺,今世人所传字画完好者,多是传模补足,非其真者。此本得自故西京留台御史李建中家,盖四十年前崖石真本也,尤为难得尔。”这段话反映出早在唐宋时期,这里的摩崖石刻,特别是《大唐中兴颂》受到追捧的热度,以至于碑已磨蚀,完好真迹难寻。不仅如此,后代文人纷纷到浯溪寻踪访古,题诗留字,如今那里留存有袁滋、瞿令问、李阳冰、黄庭坚、米芾、秦观、范成大、董其昌、解缙、袁枚、何绍基、吴大澂等历代名人骚客的诗文书赋于石上,经调查有方,甚至达到无石不字的壮观景象。明末清初,名士钱邦芑有诗“丰碑读一过,百拜不能休”,代表了多数人的心声。字奇:颜真卿传世书法称首么乃亮说:“那年元结写下《大唐中兴颂》,并没有立即将它摹刻成碑,大约是在寻找恰当的时机和最适合的题写人选。”唐代宗大历四年(年),元结母亲去世,按照古代官员丁忧制度,他离职回到湖南祁阳浯溪为母亲守丧。这期间他想到当年“歌颂大业,刻之金石”的夙愿,找出几年前写下的《大唐中兴颂》文稿,但是仍然没有立即刻石,因为他在等待一个人。这个人便是颜真卿。时间又过去了两年,唐代宗大历六年,任江西抚州刺史的颜真卿卸任回长安,途经湖南时,遇到正在居丧的好友元结,元结便把颂文拿出来请颜真卿看,并请他执笔书写,以便将其摹刻成碑。《大唐中兴颂》石刻上留下的“上元二年秋八月撰,大历六年夏六月刻”的文字表明,这一碑刻完成于唐代宗大历六年,距其书稿完成,时间整整过去了10年。从后世影响来看,元结等待颜真卿来为颂文书丹,也就是将文字直接写在碑石之上,确实等到了不二人选。颜真卿,字清臣,是唐代名臣,著名书法家,历史上楷书四大家之一。我国书法自汉末以后,进入了全面的艺术自觉,篆、隶、楷、行、草等书法日益完善,无数文人士大夫废寝忘食地学习,促成了书法艺术日趋成熟,这当中以完善了楷、行、草的东晋王羲之父子最具代表性。到了唐代,在唐太宗的推动下,王羲之更是成为后世尊崇的书圣,初唐整个书坛都被王羲之父子书法风格所笼罩。这种局面的改变,直到颜真卿的横空出世。在书法艺术领域,颜真卿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他对王羲之父子、褚遂良等人书法进行过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此后,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在朝堂之上接二连三地受到排挤,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得颜真卿一次又一次扩展了心灵的空间,人生体验更多,艺术体味也就更深。有分析认为,颜真卿在50岁以后,开创了与王羲之妍美典雅书风不同的另一种风格,即雄强粗犷的独特风貌,后世称这一书体为“颜体”,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唐代宗大历六年,颜真卿62岁,正是“颜体”经过反复锤炼,炼形炼神,从而神形兼备,终至成熟的阶段。对于《大唐中兴颂》上的题字,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的评价比较具有代表性:“字画方正乎稳,不露筋骨,当是鲁公法书第一。”(本文图片除注明外,来源于相关资料)史记“死生乃天命,吾何惧!”与国内其他地方摩崖石刻成名的原因不同,研究人员认为“摩崖三绝”的经世声名,主要是受颜真卿的巨大影响,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书法,还因为他的刚正、义烈。《新唐书》这样评价颜真卿:“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史载,唐代宗死后,因为刚正不阿,颜真卿遭到当权者的排挤。唐德宗建中四年(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叛,一直排挤颜真卿的权臣卢杞想出一个恶毒的计谋,让官职为太师的颜真卿去李希烈军中宣读旨意。当时人们都劝颜真卿不要去,颜真卿说:“君命可避乎?”毅然前往。李希烈想给颜真卿一个下马威,让自己的部将和养子多人聚集在厅堂内外。颜真卿刚开始宣读圣旨,那些人就冲上来,手里拿着明晃晃的尖刀,围住他又是谩骂,又是威胁。颜真卿面不改色。后来,李希烈派李元平劝说颜真卿。颜真卿斥责说:“你受国家委任为官,却不能报答国家,是看我没有兵器杀你吗?还敢来游说我!”李希烈召集同党,大摆宴席,叫来颜真卿,并指使戏子们借唱戏攻击、侮辱朝廷。颜真卿愤怒地说:“您是皇帝的臣子,怎么能这样做!”起身拂衣离去,李希烈非常惭愧。当时朱滔、王武俊、田悦等藩镇的使者都在座,他们对李希烈说:“很早就听说太师的名望高、品德好。您想当皇帝,太师来了,选人当宰相谁能超过太师?”颜真卿斥责说:“你们听说过颜常山没有?那是我的兄长。安禄山反叛时,首先起义兵抵抗,后来即使被俘了,也不住口地骂叛贼。我将近80岁了,官做到太师,我至死保持我的名节,怎么会屈服于你们的胁迫!”李希烈恼羞成怒,将颜真卿逮捕,用甲士看守着,还在院中挖了一丈见方的坑,传言要活埋他。颜真卿约见李希烈说:“死生乃天命,吾何惧!”后来,唐军日益强大,淮西形势转变。李希烈派部将辛景臻、安华到颜真卿住所,在寺中堆起干柴说:“再不投降,就烧死你!”颜真卿起身跳入火中,辛景臻等人急忙拉住了他。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因为叛乱被杀,大怒之余他派宦官前往蔡州杀害颜真卿。宦官说:“有诏书!”颜真卿拜了两拜。宦官说:“应该赐你死。”颜真卿说:“老臣没有完成使命,有罪该死,但使者是哪一天从长安来的?”宦官说:“从大梁来。”颜真卿骂道:“原来是叛贼,何敢称诏!”于是被缢杀,享年76岁。资料载,颜真卿因在“安史之乱”中抗贼有功而受重用,他的半生都在打仗,最后死于叛贼之手。《新唐书》载:“嗣曹王皋闻之,泣下,三军皆恸。”这位曹王李皋是唐德宗年间一位出身皇室的名臣。记者郭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