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课程
竹山书院以四书为门径,旨在通过注本导引学人得一治学法。书院山长连山先生将于年8月15日、16日在竹山书院继续为常住学人导读《论语·泰伯》篇。
本次课程亦接受院外学人旁听,诚意来学者,可以礼申请旁听。本期课程为《论语·泰伯》第一讲,《论语》总讲第十四讲,每次课程大约能讲十章左右,学人须提前预习。
导读内容
原文及朱子注
8.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周大王之长子。至德,谓德之至极,无以复加者也。三让,谓固逊也。无得而称,其逊隐微,无迹可见也。盖大王三子:长泰伯,次仲雍,次季历。大王之时,商道寖衰,而周日强大。季历又生子昌,有圣德。大王因有翦商之志,而泰伯不从,大王遂欲传位季历以及昌。泰伯知之,即与仲雍逃之荆蛮。于是大王乃立季历,传国至昌,而三分天下有其二,是为文王。文王崩,子发立,遂克商而有天下,是为武王。夫以泰伯之德,当商周之际,固足以朝诸侯有天下矣,乃弃不取而又泯其迹焉,则其德之至极为何如哉!盖其心即夷齐扣马之心,而事之难处有甚焉者,宜夫子之叹息而赞美之也。泰伯不从,事见春秋传。
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葸,丝里反。绞,古卯反。葸,畏惧貌。绞,急切也。无礼则无节文,故有四者之弊。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君子,谓在上之人也。兴,起也。偷,薄也。张子曰“人道知所先后,则恭不劳、慎不葸、勇不乱、直不绞,民化而德厚矣。”吴氏曰:“君子以下,当自为一章,乃曾子之言也。”愚按:此一节与上文不相蒙,而与首篇慎终追远之意相类,吴说近是。
8.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夫,音扶。启,开也。曾子平日以为身体受于父母,不敢毁伤,故于此使弟子开其衾而视之。诗小旻之篇。战战,恐惧。兢兢,戒谨。临渊,恐坠;履冰,恐陷也。曾子以其所保之全示门人,而言其所以保之之难如此;至于将死,而后知其得免于毁伤也。小子,门人也。语毕而又呼之,以致反复丁宁之意,其警之也深矣。程子曰:“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君子保其身以没,为终其事也,故曾子以全归为免矣。”尹氏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曾子临终而启手足,为是故也。非有得于道,能如是乎?”范氏曰:“身体犹不可亏也,况亏其行以辱其亲乎?”
8.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孟敬子,鲁大夫仲孙氏,名捷。问之者,问其疾也。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言,自言也。鸟畏死,故鸣哀。人穷反本,故言善。此曾子之谦辞,欲敬子知其所言之善而识之也。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远、近,并去声。贵,犹重也。容貌,举一身而言。暴,粗厉也。慢,放肆也。信、实也。正颜色而近信,则非色庄也。辞,言语。气,声气也。鄙,凡陋也。倍,与背同,谓背理也。笾,竹豆。豆,木豆。言道虽无所不在,然君子所重者,在此三事而已。是皆修身之要、为政之本,学者所当操存省察,而不可有造次颠沛之违者也。若夫笾豆之事,器数之末,道之全体固无不该,然其分则有司之守,而非君子之所重矣。程子曰:“动容貌,举一身而言也。周旋中礼,暴慢斯远矣。正颜色则不妄,斯近信矣。出辞气,正由中出,斯远鄙倍。三者正身而不外求,故曰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尹氏曰“养于中则见于外,曾子盖以修己为为政之本。若乃器用事物之细,则有司存焉。”
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校,计校也。友,马氏以为颜渊是也。颜子之心,惟知义理之无穷,不见物我之有间,故能如此。谢氏曰:“不知有余在己,不足在人;不必得为在己,失为在人,非几于无我者不能也。”
8.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与,平声。其才可以辅幼君、摄国政,其节至于死生之际而不可夺,可谓君子矣。与,疑辞。也,决辞。设为问答,所以深着其必然也。程子曰:“节操如是,可谓君子矣。”
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以身体而力行之,可谓重矣。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程子曰:“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又曰“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到。”
8.9子曰:“兴于诗,兴,起也。诗本性情,有邪有正,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入。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立于礼。礼以恭敬辞逊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详,可以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故学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为事物之所摇夺者,必于此而得之。成于乐。”乐有五声十二律,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查滓。故学者之终,所以至于义精仁熟,而自和顺于道德者,必于此而得之,是学之成也。按内则,十年学幼仪,十三学乐诵诗,二十而后学礼。则此三者,非小学传授之次,乃大学终身所得之难易、先后、浅深也。程子曰:“天下之英才不为少矣,特以道学不明,故不得有所成就。夫古人之诗,如今之歌曲,虽闾里童稚,皆习闻之而知其说,故能兴起。今虽老师宿儒,尚不能晓其义,况学者乎?是不得兴于诗也。古人自洒埽应对,以至冠、昏、丧、祭,莫不有礼。今皆废坏,是以人伦不明,治家无法,是不得立于礼也。古人之乐:声音所以养其耳,采色所以养其目,歌咏所以养其性情,舞蹈所以养其血脉。今皆无之,是不得成于乐也。是以古之成材也易,今之成材也难。”
上期回顾(节选)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朱注“孔子之于子路,不直拒之,而但告以无所事祷之意”。朱注认为没有什么要祷的,说他不好意思直接拒绝子路,只是示给子路无所事祷之意。不是这样的,而是“丘之祷久矣”,不会是不祷的。我们之所以要在这个地方卡一下,因为这是个很细微的地方。处处不是选,但是又有立定脚跟的地方。不选不是飘着,不选而能中,不辞而应。这才是学人的真功夫。
所谓“定之方中”,人将何处?什么是真正的祷告?这都是最重要的部分。比如,我们初一十五礼圣,子入太庙,这都属于祭祀祷告。但是,撤馔之后有没有祷告呢?须臾不离于真诚,须臾不离于事的真诚、人的真诚、时空的真诚,才是祷告。大型的祭祀是一种示现,它有化民成俗的作用。每天我们的行住坐卧无愧于屋漏是随时随地对生命的兼照,因为它无乎不在,不是你去祭祀的时候它才在。所以,祷告的真实义是真诚,是所谓诚敬的功夫。所谓“祭如在”,正式祭祀的时候,是祭祀的显相,它可以给不敬的人以提斯。当一个人时时刻刻能无愧于屋漏的时候,他就时时在如祭祀般的庄严之中,他就上对得住天下对得住地,无愧于天地之间,他就有直面富贵穷达生老病死的能力和坦荡,他是日省自身,有作毋惮改,这就是精神。
我们一般人祷告是你原来有错不承认,今天你得好好承认你错了,你忏悔了就有效。对于君子来说,他不会有累积的过错他不知道不承认,他马上就批,他有善护念的能力,甚至于这个事情没发生的时候,他动念就知道错了。所以,他才会不贰过。他既然是个不贰过的人,他既然对自己的自律性如此强,还至于到最后累积了连本带息地还吗?不会的。如果你真的累积太多,最后连本带息的还,你还不起的。你以为有用吗?这里既不是对鬼神的否定,也不是因为临时为了逃命而卖国求荣。“只要你让我活,我把所有东西都给你”,多少人是以这个方式去祷告的呢?王善人给人说理,有人嚎啕大哭承认错误,原来干什么去了?当然圣人有慈悲之心,鬼神也有,吐几口恶血好了。这还是能忏悔的过。有些人已经到了鬼神都不能饶恕的地步,这就叫留,存了太多私货。
儒门念念不忘地说毋惮改,人孰能无过?即便圣贤也有过,夫子毋惮改。夫子的理想是,即便改不尽,庶几无大过。我们要么就很亢奋地说我没有错,要么就苦哀哀地骨头都没有了“救救我”。这哪里有点儿人样?何至于此?
人若有人的真实,人若能活成人的样子,你诸事都是祷告,扫地是祷告,迎来送往也是祷告。以敬畏之心做任何一件事情,跟祭祀不是一样的吗?诚敬地去呈上香、呈上祭品、席白茅。你以为你供的祭品神吃吗?祭祀是人诚敬的一个笃行。没有那个鬼神来吃你的东西啊!我们恰恰是在那种自我感觉每个毛孔都庄严的行为中来完成对自我的收摄,这才是祭如在。不是真的有祖先过来吃你的东西,祷告灵不灵真不真,要在你内心诚不诚的问题。
当我们真正开始治学的时候,逐渐地养那诚敬之心在的时候,你动静进退皆不失人的气象的时候,那四六时中都在祷告之中,随时随地都有神在兼照着你。后来的宗教,汉代以后才产生的耶稣教,它告诫你“你要有主,主在看着你”,其实就是无不在祷告中。只是这个祷告不在以外求的心,而是以内省的心。我们实际上真正向神祷告的时候,不就是忏悔吗?基督教所谓忏悔。哪里是会道门那样,“我小孩高考,你帮忙考上吧”“我生病了,你让它好吧”。它怎么能让你好呢?它是以忏悔的方式,西方宗教即是承认自己有罪。而在先哲这儿,不是犯了事再秋后算账,而是你要能随时内省自己不怕改。他不会跟你讨论到底有罪没有罪的问题,你只要是清洁的,是个质真的生命,你就得万类之庇护。那么,即便这样,如果还万恶都至,这就是天,你得直面。若无论是顺还是逆的时候,都有那份坦荡,我们就说这个人是天堂中的人——无有恐怖,不为好恶所动,不会一生恐惧心而元阳俱失。
子曰:“丘之祷久矣。”既是夫子的笃行,也是对子路的斧正。这是师徒之间的教化在。昨天晚上子来还在说,夫子都这样了,还在出手斧正弟子。若因为他尊重的老师病了,他就一下子着在有上,着在有上并不是对神的尊重,而是诽谤。这个时候,其实子路就病了。子路病在心,夫子病在体。这一条涵容巨大,下手设教的应机无缝对接,瞬间转换——先是子路要替夫子治病,后来却是夫子替子路了病,最后归到允执厥中。
“丘之祷久矣”,不在有没有上抉择,却把有没有两端一起含容,这叫扣两端而执其中。一下子提起来了,它没有落到下风去,所谓着有着空都叫落草。要真正体会这一条居正处和诚敬处。
如何导读
开讲前山长再三言,书院学人听课不能仅仅是诵读原文,还应准备至少三至四本注书为要,以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为主,注本之间互参,发现有疑便举。通过对注本间的相参就有可能撞见自己的突破口,同时这亦是书院学人的宗经之要。推荐阅读:
《史记·孔子世家》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钱穆《孔子传》
鲍鹏山《孔子传》
注本: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刘宝楠《论语正义》
钱穆《论语新解》
谭家哲《论语平解》
课程时间:8月15日——8月16日(周六、周天)
6:00~7:00早课
9:00~11:30上午课程
14:30~17:00下午课程
19:00~21:00晚上答疑或茶叙
学习地点:竹山书院(安徽·黄山·歙县·雄村)
学习费用:束脩(如有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