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不是暴君,他没有焚书,留有备份,项

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相当一部分不承认,还说秦始皇是千古暴君。不承认的原因最有力的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焚书坑儒让秦始皇嬴政背负了两千多年的恶名,让秦始皇嬴政永远地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也是后人痛骂秦始皇嬴政暴政的铁证。其实,焚书坑儒真的只是个误会。可惜,历史从来都是无情的。焚书与坑儒是两码事,要分开看,焚书是焚书,坑儒是坑儒。今天就只说焚书,但“焚书”也是没有的事。不过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明白,秦始皇为何要焚书?焚书的起源一个叫淳于越的人。淳于越是齐国人博士。博士跟我们现代的博士不一样,秦国的博士是负责议论政事和掌管礼仪的官员。公元前年的一天,自觉满意的始皇帝陛下大宴群臣。宴会上觥筹交错、鼓乐齐鸣、歌台舞榭、宾客满座、金碧辉煌、灯火通明、酒香四溢,一大群博士举杯向始皇帝陛下敬酒祝贺,歌功颂德。在这群博士中,淳于越是个另类,他实在看不下去别人的嘴脸,他似乎是一个正直的人,于是喝了几杯酒后,大吐真言,大胆反驳说:“商、周之所以传千年,就是因为分封子弟和功臣,拱卫中央。现在陛下自己当皇帝,但自己的亲戚都成了平民百姓,如果一旦有事,请问谁有能力来救陛下呢?一项政策不遵守古制而能长久维持的,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始皇帝陛下正在高兴之余,淳于越出来搅局,真是大煞风景。淳于越仗着自己看了几本破书,有点墨水,就开始妄议朝政,这让秦始皇很不满意,场面一下子陷入到尴尬的境地。此时丞相李斯站了出来,李斯叫秦始皇“焚书”,不要天下人看,不久没有那么多事了吗?秦始皇嬴政经过反复的思考后,最后接受了李斯的意见。由此可见,秦始皇焚书的目的只是为了统一的思想而已,告诉百姓,哪些书不能看,哪些书不能藏。这些书虽然不能让百姓们看到,但宫中还是可以留有备份的。所以,焚书只是一种手段,一种震慑百姓的手段,让大家主动交出手里该烧掉的书。同时,我说秦始皇没有焚书,还有两个铁证。第一个就是即便秦始皇焚书,也只是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样一把火烧尽了所有珍贵典籍。我们都知道古人竹简刀笔,著书匪易,不比今日。那些见解独到的鸿篇巨制更是耗时数年数十年。因此,皇帝对烧书的种类做出了规定,只烧了两种书:第一种是秦人写的史书;第二种是诗书和数百种语言。这样一来就有很多书籍得以幸免。这也就证明,秦始皇并没有焚尽百家书,有些书没有被列入焚烧的范围。第二个铁证是秦始皇留有备份。在李斯的上书中,有这样两句话:“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意思是说:就算是烧书,也是烧天下人手里的书,秦宫里还是有一套备份的。由此可见,秦始皇是留有备份的,儒家的书留有备份,那各国国史自然也有备份。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史记》行文当中找到一丝端倪,《史记》中大量采用了称呼自己母国的第一人称代词“我”,说明这是原文摘录的各国国史。后来东汉班固在写《汉书》时,也原文引用了战国国史,如:“后十世秦拔我郢”,班固称楚国为“我们楚国”,称郢都为“我们郢都”,这显然是原文摘录楚国国史的证据。那么,我们的疑问是,这些典籍是哪里来的?萧何。众所周知,刘邦在先行攻入咸阳后,当时刘邦本人以及部下都在忙着享乐之时,只有萧何一个人做了一件居功至伟的事。萧何不仅收集了律令簿册,还将秦朝中央图书馆里的藏书也收集起来,这里头就有各国国史及儒家典籍,这些书后来也成为了汉朝的中央藏书。当然,还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很多珍贵的古籍现在都不复存在呢?项羽是其中的一个原因。《项羽本纪》上记载得很明确:“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项羽攻入咸阳后,除去烧杀掠夺,还火烧秦宫室。传说大火三月不灭,这才使得宫中很多珍藏的书籍都被付之一炬。所以,除了萧何保存的那部分珍贵的典籍外,余下的大部分都被仇视秦朝的项羽给烧掉了。除此之外,即便是萧何保存了很多典籍,但汉代以后对古籍的保存保管也不是很完善,《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种著作,其中越有种,即77%的图书,现在也已经不复存在。换言之,即便是秦始皇不焚书,传下来的图书也不会比现存的多多少。《论衡·书解篇》上也说:“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聚在。”所以,秦时,精华书籍还是有可能留存下来的。因此,秦始皇真的不是暴君,他的焚书只是一个假象,绝大部分的书籍都被保存下来了,即使不是,原本也有备份。真正的罪魁祸首反而是项羽。清人刘大魁在《焚书辨》中直接说:“书之焚,非李斯之罪,实项羽之罪也。”朋友,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