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并非有了书单就可以。图/AndrewLe/unsplash
对书单的执着或迷信,反映的是“不知道读什么书”的焦虑。人们既想读点“有价值”的书,又想走捷径,于是打着“权威”“必读”旗号的书单,就成为拯救他们的“药方”。
从“最低限度国学书目”(胡适和梁启超都开过)到“青年必读书十种”(对,就是鲁迅当年交白卷那次,为此他提出著名的“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观点),从“人生必读的本书”到学者严锋的“不必读书单”(包括“绝大多数的中国古典小说”“绝大多数的西方通俗小说”“所有名著的续书”“很多经典的哲学著作”“所有的成功学、心灵学、鸡汤类书”,等等),你会发现,你总会跟这种或那种推荐书单不期而遇。
而在社交媒体上,各类书单的收藏、点赞、转发量也相当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收藏即拥有,有这么一份书单在手,“不知道读什么书”的焦虑瞬间得到了纾解。
书单还可以做“懒人包”,成书出版。
有人不轻易开书单
有人特别愿意开书单
作家苏童曾这样描述开书单这种行为:“用自己的记忆绑架别人的阅读时间,我想这是现实世界上唯一可以容忍的绑架了。”
有些人不轻易给别人开书单,有些人则特别愿意开书单,胡适就属于后者。早在年,他就开了一份名为“中学国故丛书”的书单,列举古籍31种,以备中学生阅读。
年,胡适开出了自己一生中最著名的一份书单——“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胡敦元等四名清华学校学生即将赴外国留学,“很想在短时期中得着国故学的常识”,因此胡适为他们拟定了这份极其详尽、共收入种图书的书目。
胡适很愿意给青年开书单。
从数量上看,这份书目还是过于庞大了(要知道,仅《全唐诗》就有25册,而《全唐诗》在这份书目里只算“一种”),不符合“入门”“最低限度”的标准。
因此,《清华周刊》记者给胡适去信,希望他再作删减。胡适从善如流,又拟了一个“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从种缩减到38种。
梁启超嘲笑胡适的书单。
此事还有后续:梁启超写了一篇《评胡适之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抨击胡适这份书目“文不对题”。
“我最诧异的:胡君为什么把史部书一概屏绝?一张书目名字叫做‘国学最低限度’,里头有什么《三侠五义》《九命奇冤》,却没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岂非笑话?”
梁启超进而嘲讽道:“若说不读《三侠五义》《九命奇冤》,便够不上国学最低限度,不瞒胡君说,区区小子便是没有读过这两部书的人。我虽自知学问浅陋,说我连国学最低限度都没有,我却不服……”
梁启超也把书单做成了书。
《国学入门要目及其读法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年:-9
为此,梁启超也开了一个“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分成五类,共计种。考虑到所涉书目还是太多,“恐仍不能人人按表而读”,梁启超从中精选25种,称为“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就实用性和有效性来说,“梁目”优于“胡目”。因为“胡目”仅列举书目而不指明读法,“梁目”则在每种书目下既有简介,也附有读法和参考书目。
如对《论语》《孟子》的简介为“《论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参考书目可读朱熹的《四书集注》,“但其中有随入宋儒理障处,宜分别观之”。
而“胡目”与“梁目”之争,比拼的既是见识、格局,更是诚意。一份有诚意的、真正为读者度身定做的书单,才是好书单。
鲁迅虽然不愿意给青年开书单,但至友许寿裳的长子许世瑛考取清华大学国文系时,鲁迅欣然给他开了一个书单。
在阅读行为的背后
存在着一种权力关系
目前,我国每年出版约25万种图书,真正畅销的、有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