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史记》作者张嘉骅系列专访之五
司马迁是一个悲剧的人物,是命运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这种悲剧的经历对于他的创作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钦佩和学习的精髓在哪里?
司马迁在47岁那年,由于为李陵投降匈奴的事情说了几句公道话,惹火汉武帝,被关到牢里,次年被判死刑。他为了信守自己对父亲的承诺,完成《史记》,以接受腐刑(也就是宫刑)来换取活命的机会,从此变成一个身体有严重残缺的人。
堂堂的一个大夫,而且还是一个对自我深深期许的史家,怎么就沦落到和宦官同样的等级?这对司马迁的打击很大,也在他的心理留下很深的创伤。这些感受当然会反映在他所写的《史记》。然而我们都看到了,司马迁的那些感受在表述上也许还带有一丝哀伤,却都经过了心灵的“洗涤”,转化为具有激励作用的正向能量。关于这一点,我们不能不对司马迁表示由衷的佩服。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提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重视死的作用,其实更重视人生在世的时候所能活出的意义。在生命还没有活出一定的价值之前,他认为一个人是不能随便就死的。
春秋时期,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受到楚王和奸臣的迫害,死于非命。在处死伍奢之前,楚王以他作为诱饵,引诱伍子胥和他哥哥一起来送死。伍子胥的哥哥去了,而伍子胥不甘心这样就死,于是逃走,并发誓要报这个仇,以灭亡楚国来当作楚王应得的代价。
后来,他藉由吴国的兵力攻打楚国,几乎让楚国灭亡。
司马迁评论这段历史,说:“要是当时伍子胥也跟着伍奢一起去死,那就跟蝼蛄和蚂蚁没两样了!”
司马迁看重伍子胥这样的历史人物,如同看重孙膑,尤其对孙膑更是推崇有加。孙膑被同门师兄庞涓迫害,失去双腿的行动能力,但凭着个人不屈不挠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终于成了一名坐在轮椅上的军事家,并且在一次战役中杀了庞涓,报了毕生大仇。
命运有时候是相当苛刻的,总在一瞬间就把各种灾难加在人的身上。诚如孔子对一名君子所期许的,命运会限制人,但人却不能因此而受限,该做的事情还是得去做。孔子是这样度过他的人生,而司马迁也是如此。
这就是司马迁的生命所能给予后人的启示。
《少年读史记》作者:张嘉骅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张嘉骅名作《少年读史记》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累计销售超万册。此书也荣获了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
张嘉骅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历史中的小故事,以及其深厚的国学底蕴和崭新的时代内涵阐释了《史记》对于当代青少年成长的教育意义,同时,也为家长们提供一次恶补历史知识、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亲子共读时光。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