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史记有多好,看过的都明白了,网友知识

前两天发了几篇关于《史记》的文章,有的人说《史记》好,有的人说《史记》是野史,但是更多的人是比较公正的看待《史记》的,鉴于评论里两极分化的评价,我觉得再写一篇关于史记价值的文章,希望能给更多的人带来对《史记》的了解。

郑樵在《通志》中形容这部书是“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这部书说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它也被称之为史之鼻祖,后代的很多文学体裁的变化,都是受《史记》的影响。

《史记》首创了纪传体,基本上是以人物为中心,为了适应这个写法的变化,还创立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五体体裁。

这五体大概是这样分布的:“本纪”:以“宰制天下者”为中心。主要写各种当权者,就是所谓的始皇帝或是历代的皇帝,写他们的政绩。

“表”:把天下同一时间里发生的大事,编纂在一起,然后以此为史,观天下变化得失。

“书”:专门记载各种制度。

“世家”:专门记载当权者周围的辅佐之臣或是肱骨之臣的历史事迹。

“列传”是除了当权者和重臣之外,其他有名的,应该在历史留名的人的记载。

只有通史才能整体通贯地观察古今历史发展之变的变化。

时间上,《史记》是源远流长,空间上,除了记载中国,还写匈奴、朝鲜、西南夷、西域,包括已知道当时已知的整个世界。

《史记》一百三十篇,几乎篇篇都在塑造人物,描写时代,每一篇又都风格迥异。

司马迁善于把笔下描写的人物放置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表现,这样的人物写出来会比较丰满,更加真实可信。通过时代悲剧的描写,也可以突出人物变化与时代的关系。比如,

在《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中,通过对当时战国诸侯中间关系变化的预演,反应出了苏秦、张仪的机智与智慧,他们能够准确的抓住当时时代变化,抓住时代机遇,都帮助帝王成就了一番伟业,他们自己也因此而名垂青史。

在例如陈平,陈平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出了他自己有本事之外,楚汉之争的动乱时代,也是他成就自己的重要机遇。他设计离间了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让项羽失去了范增这个谋士,刘邦在荥阳被困,陈平派了两千女子夜出迷惑楚军,刘邦才得以脱困而逃,也是他上荐刘邦,封韩信为齐王,用于稳定当时的形势,韩信被擒,也是他背后出的主意。因此可见,陈平这个人足智多谋,是一个好谋士,刘邦每次有困难,几乎都是陈平的谏言挽回了局势。

《史记》中的人物个性各色,有的卑劣猥琐,有的气质高大伟岸,品行端正,有的先荣后辱,有的先辱后荣;有的事业成功,人生幸运,有的虽然事业成功却结局悲惨,没有好下场。通过描写他们对时势的顺应与抗拒,对历史机遇的及时把握与失之交臂,勾勒出当时的历史和个人人生的壮廓画面,点出其中蕴含的哲理。给后人以警示与教训。

吴起、商鞅推行变法,贾谊、晁错主张削籓,他们都是当时时代的悲剧,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他们提倡的要求,在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简言之,他们的行动想法都是对的,但是他们的行动想法都是超前的,当时的历史条件又不允许实现,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司马迁因为李陵事情之后,被汉武帝宫,他的人生也是不幸的,因此,他为很多悲剧人物撰写传记,其实也是他个人情感的一种寄寓。伍子胥,虞卿,蔡泽等人的悲剧,其中暗含了司马迁自己的人生感慨。

从这些悲剧人物身上,司马迁感受到更多的是历史和人生的不确定、不公平和难以理解。比如,吴起为了当上将军,不仅伤害自己的妻子,就连自己母亲去世,都不肯回家,过分的看重名利,是的吴起变成了一个刻薄寡恩,不知恩情的无情之人。

《史记》不只是写一些有史料记载的事情,其中也会有一些现在看来,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比如,秦始皇晚年的行动中,经常会出现什么鬼怪灵异事件,用这种鬼怪神灵来于是秦即将灭亡的事实。写汉高祖的时候,说刘邦斩杀大蛇,一次来表现刘邦是天下之主的气质,也预示刘邦是后来之主的意思。

因此,总的来说,《史记》是一部不可多得历史著作,他的历史价值是有目共睹的,研读史记之后,你也会发现个人,历史之间的变化都是有迹可循的。

本文由龙猫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3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