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书”不是讲故事,更不是说评书。讲书人这个角色好比是一座桥梁,书本的作者与听众处在桥梁的两端,他们在讲书人的“知识反刍”下产生了连接。“讲书人”在互联网平台上兴起的时间不长,在一众直播带货的播主、讲故事的人当中,因为与知识思想的粘合度,而显得与众不同。
图说:讲书人赵健受访者供图
一人解读众人分享
九零后讲书人赵健刚刚获得了“樊登读书有请讲书人决赛”的第一名,但“讲书”并非他的主业,赵健的麾下还有一家正在创业的文化传播公司。每逢周末,在自家的客厅、书房或者任何一方安静的角落,赵健架上手机,调好灯光,打开视频录制镜头,就开始了讲书的一个小时,情景简单又真实。讲完,就将视频上传各大平台。
设备的高精尖与否,有没有团队支撑,对讲书人而言并不构成一个必要条件,赵健投入最多的“成本”是阅读的时间。比如开讲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前,除了通读这本书之外,他还要了解与之相关的其他书籍,了解作者林语堂的作品风格。讲书内容也不能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得事先耗费大量时间写出一篇论文一样的荐书稿件,即使最简单的也要有讲书的提纲。
图说:赵健录制中受访者供图
赵健选择从语言的角度解读《苏东坡传》,著作语言本身丰富幽默之外,《苏东坡传》是林语堂用英语写作而成,但大部分读者读到的却是中文译本。赵健就带领屏幕前的读者找出英文原版,与中文译文对照着一起读,感受其中翻译的文字差别,他还特别提醒读者注意作者向西方介绍苏东坡时所用的英语词汇特征。“我们讲书的过程并不能替代大家思考的过程,只能启发大家思考。”
若讲书的过程是直播,屏幕上滚动播出读者的提问,赵健也尽量及时回答,与大家进行观点上的碰撞和交流;若是录播,观众会在屏幕留言。现在,赵健作为头部讲书人,在樊登读书上的粉丝已经有13万。
图说:赵健在“樊登读书有请讲书人”比赛中网络图
一人读书众人跟随
学戏剧文学出身的赵健在大学时期就是出了名的“读书人”,入学第一年,学校图书馆给他颁了一个奖,因为这一年来他登记在册借阅的图书就有余本,成为全校读书最多的人。“读书是我的生活习惯,并非刻意培养,却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读书之后,我想与人分享,而讲书就是挺好的形式。”
赵健越来越认可,检验自己阅读效果的最好方式就是有信心把这本书讲给别人听,“讲的同时,梳理一下阅读习惯与谱系。”类似情况多了,便有固定的人群追随讲书人的阅读习惯,不断追问他讲的下一本书是什么,这也给讲书人带来一定的激励,更重要的是,分享完之后,读者自觉去阅读同一类型的书,之后再将他的成果分享给讲书人,成就感更深切。
图说:赵健受访者供图
在读《史记》的时候,赵健遇到七八个粉丝,在看了他解读的视频后,自行建立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