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汉武帝,第一印象肯定是雄才武略,封建王朝时期最出色的帝王之一,奠定了汉朝的强盛,将封建王朝推向了另一个新的巅峰。但是帝王终究是帝王,免不了的就是猜忌,其中就包括了自己的哥哥西汉河间献王刘德。
汉景帝的儿子虽然多,但是要论起自己真正喜欢的,那就是只有汉武帝刘彻和献王刘德,皇位继承也就是在他们两个人中间选择,但是奈何深宫中“女人的战争”,刘德之母栗姬在汉景帝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以至于无缘帝王。但其实刘德自己对于皇权就不感兴趣,他真正喜欢的儒学。
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很多先秦旧书都藏于民间,不得善终。在汉初,文人墨客又崇尚黄老学说,儒家经典逐渐失传,而幸运地是,热衷于儒学的刘德出现了。他收集先秦经典,招揽儒生讲学,在自己的封地河间形成了儒学中心,
而且还建造了日华宫和君子馆,每日在其中宴请宾客,光是宫殿就将近二十多座,而且刘德还有着自己的一套待客标准,不会因为自己是领导,就要求特殊对待,而是和宾客保持同一个标准,既尊重了宾客又能保持了自己的廉洁。
最重要的还是刘德对于藏书与藏书之人的态度,“实事求是”这个成语第一次出现在我国古籍,就是为了称赞刘德。
根据《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指的就是刘德在收集古书时的求真精神。一向来都是以重金求书,在自己得到原本之后,再让人复刻一本,送还给之前的主人,这种态度,在权贵之中实属难得。
也正因如此,献王的名声越来越大,天下豪杰才俊都投奔献王,然而这却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在公元前年,汉武帝听取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讲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而这时刘德多年来的坚持终于有了国家层面的意义,他开始向汉武帝献书,与他探讨儒学,不知不觉中,刘德在朝野间的名声也越来越盛,但是汉武帝却不高兴了。
在元光五年,献王刘德与汉武帝见面,并且把自己最新收集整理的雅乐献给了汉武帝,两人喝酒赏乐,看似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却让刘德在四个月命丧黄泉。
根据《史记集解·五宗世家》的记载,当时在聚会上,汉武帝跟刘德说了这样一句话:“汤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翻译过来就是,当年商汤凭借七十里封土灭夏,周文王凭百里封土灭商,而如今献王你封地不小,威望更有超越我之势,还请你多加努力,把我灭掉呀!
对于汉武帝这番话,刘德又岂会听不懂,心灰意冷的刘德回到封国后,纵酒听乐,自我麻痹。四个月后,刘德命归黄泉,享年不足五十。
虽然河间献王刘德被汉武帝猜忌走上绝路很可惜,但实则也并非是汉武帝无端猜测。从政治哲学上讲,汉武帝之所以独尊儒术,也只不过是为了治民,从当时的治国方略来看,治国之术则三代王道与春秋霸道并用、儒家与法家兼施,而身为诸侯国的献王,应当只管收税而不管政事,也就是分土不治民。
另外,在汉武帝所封的十三位诸侯王中,要么是凶性残暴的,要么荒淫无度的,再不然就是碌碌无为,但是只有刘德夫惟大雅,卓尔不群,实在是令人难以放心。
再加之刘德自己也高估了自己弟弟的对自己的忍耐,多有僭越之嫌,比方说刚刚提到的雅乐,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雅乐是八佾之舞,帝王朝贺、祭祀天地,也就是皇帝独享的舞蹈,而诸侯王只能用四佾,而且还有三雍之礼的事宜,一个诸侯王,特意来朝,带着帝王独有的舞蹈,讨论着帝王的君权尊严,难免引来汉武帝的猜忌与暗示。
当然了,刘德与汉武帝之间还有着极大的政见差异,这也是导致汉武帝会把自己比喻做桀纣的原因,这就是另外一番故事了,有时间让我再跟大家好好讲讲!
#汉武帝#
我是历史新解说,在湍急的现代河流中回过头看历史,总能看到关于历史的新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