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说话很含蓄,即使骂人也不带脏字。如果胸无点墨,可能会曲解成别的意思,甚至以为是美言,结果贻笑大方。今天要说的就是史上有名的几句“脏话”,骂人不带一个脏字,千万别误以为是在夸人。
第一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曾在网上看到某位同学神解:“十四万人在战场上把衣服全部解下来,竟然没有一个是男人,全都是女扮男装!”实在笑死人。事实上这句话是讽刺人没有气节,为了活命不惜丢盔解甲,投降敌人。这句诗是花蕊夫人在后蜀亡国后的悲愤之作。花蕊夫人是后蜀后主孟昶的贵妃。孟昶后来沈迷于酒色,以致国事衰微。后蜀广政三十年(年)孟昶投降赵宋,花蕊夫人在亡国之后写下了悲愤的诗句:“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第二句相鼠有皮,人则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这句话出自《诗经》里的一首诗《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此篇三章重叠,以鼠起兴,反复类比,意思并列,但各有侧重,第一章“无仪”,指外表;第二章“无止(耻)”,指内心;第三章“无礼”,指行为。重章互足,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是《诗经》重章的一种类型。
翻译得通俗点儿:连老鼠都有皮呢,你作为人的脸去哪儿了?人要是连脸都不要了,还活着干嘛呢?用到现代是这么个用法,而在这首诗刚出现时,它主要是讽刺当时的国君不干正事,整天欺负老百姓,没皮没脸,丢尽礼仪。
第三句夏虫不可以语冰
这句话出自《庄子·外篇·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意思就是一种虫子如果它生命周期只有夏天这几个月,你跟它说冰是什么东西,它是不会知道的,它想象不出来那个东西,因为它的生命周期从来不经过冬天。只能活一个夏天的虫,一生都不知道世上还有冬天,你要是跟它讲冬天的冰雪,它不但不会接受,反而会觉得你疯了、胡言乱语。
“夏虫”通常比喻见识浅薄、自以为是的人,跟这样的人说话,会让自己很累。《资治通鉴晋纪五惠帝》中记载,时天下荒馑,百姓饿死,帝闻之曰:“何不食肉糜?”曰:“夏虫不可言冰,蟪蛄不知春秋!”明代《二刻拍案惊奇》中有“郎如此眼光浅,真是夏虫不可以语冰。”
第四句竖子不足与谋
这句话出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当初项羽设下鸿门宴,谋士范增劝他杀了刘邦,项羽却犹豫不决错过良机,亚父(范增)气得大骂“竖子不足与谋”,意思是你这傻瓜,我帮你出主意真是浪费时间!谁扶你谁就得被气死。
第五句老而不死是为贼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四书》解释: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按照孔子的意思,人老了更应该做个好榜样,这样大家才能“尊老”,如果老者自己胡作非为,别人就很难尊重他了。
第六句沐猴而冠
这一句也跟项羽有关。《史记·项羽本纪》载:“楚人沐猴而冠耳。”什么是“沐猴而冠”呢,其实是当时列国讽刺楚国人虚有其表。项羽功成名就后,有个韩生劝他定都关中,承接秦朝霸业,项羽却只想回江东跟父老炫耀,韩生觉得项羽空有霸王之名,没有霸王的能力,私下嘟囔说他“沐猴而冠”,意思是虽然装得人模人样却虚有其表,一朝得意就忘形、空有表相,内里愚笨不堪。
第七句尔墓之木拱矣
老谋深算的蹇叔,战前力谏秦穆公不可出兵袭郑,并预言出兵必败。但穆公利令智昏,一意孤行。面对如此刚愎自用的君王,蹇叔丝毫不改自己的主张,两次哭师。一哭秦师统帅孟明,并直言“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不吉利的预言惹得秦伯恼羞成怒,辱骂蹇叔“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二哭随军而去的儿子,并进一步断言“晋人御师必于肴”儿子“必死是”。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意思是:你知道什么?你如果在中寿的年龄死去,你墓上的树叶也该长到两手合抱那么粗了。这是骂蹇叔早就该死了。中寿是和上寿、下寿相对的。中寿就是说活得不太长,约指活到六七十岁。蹇叔大约已七八十岁,过了中寿的年龄。
第八句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出自《左传》。庆父是鲁国公子,先后杀死两位国君,齐国大夫仲孙湫说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后用来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
毛泽东《南京政府向何处去?》中写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战犯不除,国无宁日。这个道理,难道现在还不明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