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当年许诺韩信的三不杀,为何最后也

韩信

韩信(约公元前年-前年),汉族,淮阴,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韩信出身低微,靠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将王、侯、将、相全部担任了一遍。由于他的经历极富传奇色彩,因此与之有关的成语及典故也非常多。这些成语,既反映了韩信的军事思想,也展现了他历尽了磨难、屈辱、冷落、辉煌、失意和悲惨的一生。

胯下之辱

那么,共有多少和韩信有关的成语呢?大致统计如下:

1.胯下之辱2.一饭千金3.解衣推食4.战无不胜5.国士无双6.十面埋伏7.背水一战8.拔旗易帜9.置之死地而后生10.明修栈道暗度陈仓11.兵仙神帅12.居常鞅鞅13.功高震主14.金石之交15.独当一面16.略不世出17.不赏之功18.匹夫之勇19.妇人之仁20.推陈出新21.勋冠三杰22.伐功矜能23.伪游云梦24.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25.肝胆照人26.钟室之祸27.成也萧何,败也萧何28.问路斩樵29.传檄而定30.多多益善31.鸟尽弓藏32.气吞山河33.乡利倍义34.一杆之微

一个历史人物,拥有这么多的成语和传说,应该是创历史记录了。这得益于两个方面:

(一)这些成语,绝大部分来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鲁迅曾赞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明司马迁的确是妙笔生花。

(二)说明汉朝的建立韩信的确是居功至伟,所以,有事迹让人来写。

但就是这么一个大功臣,最后却不得善终,后来每回想起来不禁令人唏嘘。

刘邦好吕后

那么,韩信为何成为一个悲剧人物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有“功高震主”的因素

这么大的功臣,自己在楚地拥兵自重。后来又收留了项羽手下第一武将钟离眛。这个钟离眛当年曾经追杀过刘邦,是刘邦最痛恨的人。证据就是同样作为项羽的手下,刘邦能接受季布等人的归顺,却要通缉钟离眛,可见对其当年的做法刘邦心里头一直是耿耿于怀的。所以后来韩信被杀后,刘邦的反应是:见韩信已死,又高兴又怜悯他。这句话说得很传神,既高兴吕后趁其带兵出征,不在京城之际替自己除掉一个心头大患,自己并没有落下一个诛杀功臣的罪名;另外,毕竟人家为汉室的建立立下过汗马功劳,一想到最后落得这个下场,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情。

吕后

(二)也有韩信运气不好的因素

刘邦当政期间,吕后就“偶尔露峥嵘”,开始玩弄政治手腕,她以杀人立威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权势。首先选中的就是为汉家天下建立立过卓越功勋的“兵仙”韩信。她趁刘邦在外征战之际,用计杀掉了韩信,从而成功震慑了其他功臣。

后人一提起吕雉来,大家马上能想起一句古语“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由自可,最毒妇人心。”你韩信进入了吕后的视线,成为她杀人立威的对象后,想不死都难。

拜将

(三)后期的性格狂妄

韩信年轻时遭受许多磨难,曾经受过“胯下之辱”。那时的他多低调。后来随着战功的积累,受到的荣誉多起来,自己有不禁有些飘飘然起来。人一得意忘形,就会得罪人,就会引起众怒。

证据。韩信获罪,被贬为淮阴侯,来到京城洛阳限制居住。他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这样的在皇帝面前公开表示不满,能有好果子吃?

一天韩信闲来无事,去拜访舞阳侯樊哙。樊哙对自己崇拜的“兵仙”是怎么样接待的?他是跪拜送迎,自称臣子,并且很感荣幸又有点意外的说:“大王今天怎么竟肯光临寒舍?”

韩信是怎么做的呢?酒足饭饱之后,抹了抹嘴,出门时大笑着说:“我这辈子竟然与樊哙这种人为伍了。”

樊哙

试想一下,樊哙是刘邦的连襟,鸿门宴上也是极力救驾,最后才被封侯。从韩信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对樊哙是极度的看不起,并且还公开表达了出来。这不相当于当面唾人一脸唾沫!

所以,最后韩信的悲剧不可避免地来临了。趁刘邦带兵征讨不在京城之际,吕后暗中布置完一切,然后找来萧何,让他把韩信诱骗入宫,韩信来到朝廷,吕后便派武士将他捆绑起来,在长乐宫钟室里斩首。韩信在斩首之前,叹息说:“我真后悔没用蒯彻的计策,竟上了小孩子、妇人的当,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资治通鉴·太祖高皇帝下八年》)

注意,在这里《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都明确说,韩信是被斩于长乐钟室。这是正史所记载的韩信的死法。

所以后人总结韩信的一生是“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一知己说汉相萧何,他追回了韩信并举荐其成为大将,后来果然闯出一片天地,建立不世之功;但最终还是他骗韩信入宫,最后被杀。两妇人指的是施舍韩信饭菜的漂母,有了他的食物,韩信不至于被饿死;最后诛杀韩信的吕后,也是个妇人。不过这个妇人果然够狠够毒。

萧何

但是为何又有许多说法,说临死前俩人还有一段对话。见吕后要杀他,韩信强辩说陛下许我“三不死”,你敢杀我?吕后却说:“我不会让陛下成为失信之人。”说完,吕后命人将韩信关进一个铁笼子里,用黑布笼罩笼子,再把笼子吊离地面,最后让一群宫女用削尖的竹枪将韩信活生生戳死。

那么这个三不杀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个传说的版本很多,但都大同小异。最为流行的是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这个典故出自《西汉演义》。

当然,《西汉演义》和《三国演义》一样,都属于小说的性质。就像我们过去所类比的一样,要想听故事,那就看《三国演义》,如果是研究历史,那就看陈寿的《三国志》。

再比如宋朝时期杨家将的故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但是作为正史来说,有多少人物都是虚构的?但是那并不影响它的传承,只要老百姓喜欢,也没有必要加以阻止。只是要搞历史研究时,把史实和传说分清就可以了。

其实说白了,在韩信之死这个事件中,大家所熟悉的情节都是经过适当的文艺加工,进行了文字渲染而已。

刘邦

但是,不管韩信是怎么个死法,被吕后所杀是铁的事实。刘邦此前知不知情,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正如此前韩信自己所说:“果真像人们说的‘狡兔死了,出色的猎狗就遭到烹杀;高翔的飞禽光了,优良的弓箭收藏起来;敌国破灭,谋臣死亡’。现在天下已经平安,我本来应当遭烹杀!”(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说明当时的韩信头脑很清醒,早已预示到了自己的结局,只是不知道在哪一天发生而已。

但他们却无法摆脱这种桎梏,这或许就是自古以来那些“功高震主”的臣子们的悲哀吧?

参考资料:

《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4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