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伟大,在于其真诚而深切的史家思想和笔法。这种体会,读书越多感受越深。藏在《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的一段记录徐乐上书汉武帝的文字,至今读来仍令我有振聋发聩之感。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主要是关于公孙弘和主父偃的传记,里面记载主父偃因为上书讨论国家大事而被汉武帝赏识。同时和主父偃上书而得到汉武帝接见的还有徐乐和严安,为此司马迁专门记载了他们上书的内容。这个记载和处理是司马迁对天下事的一种史学思想的体现。
关于徐乐的上书,原文节选,并作粗鄙浅陋之注如下:
"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一也。"
天下事真正的隐患是土崩,而不是瓦解。这个道理,其实是古往今来不变的历史规律。
"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後,无乡曲之誉,非有孔、墨、曾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然起穷巷,奋棘矜,偏袒大呼而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脩,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是之谓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于土崩。"
什么是土崩呢?所谓土崩,在这里是指底层根基的坍塌。而这种坍塌具体表现为这样三个方面:
1.民众陷入困难重重之中而上位者不能加以抚恤。
2.底层的怨气没有被上位者清楚地知悉和理解。
3.底层民间的观念和习惯已经产生了混乱和变质,而政策却不能及时进行调整和应对。
就像秦朝末年的陈涉起义,这么一个没有地位、名望、才识、财富的人,为什么站起来一高呼,大家就跟风呢?就是因为这个。
"何谓瓦解?
吴、楚、齐、赵之兵是也。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
什么是瓦解呢?所谓瓦解其实是指上层的权谋和争斗,这些上层者,虽然是实力雄厚,拥兵自重,在自己的地盘上作威作福,但是他们再怎么为乱也动摇不了天下的根本。
"由是观之,天下诚有土崩之势,虽布衣穷处之士或首恶而危海内,陈涉是也。况三晋之君或存乎!天下虽未有大治也,诚能无土崩之势,虽有彊国劲兵不得旋踵而身为禽矣,吴、楚、齐、赵是也。况群臣百姓能为乱乎哉!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也,贤主所留意而深察也"
当民众越发感到不能安于其所处时,就是土崩之势的开始,贤明的治理者一定要在征兆未显露前就想办法消弭于无形,一旦成土崩之势就为时已晚了。
这些论述今天读来,仍然是有种要启人见识和心志的强烈感觉。
而徐乐在上书之后,显然也没有得到太多进身的机会,其后的史料有关徐乐其人的记载很少。可能,司马迁这里也想告诉我们,在我们中国人的历史长河下总会藏着这样一些真正为国忠义且见识高远的志士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