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资治通鉴和氏璧的来龙去脉谈

和氏璧是个神奇的东东,据说最终被刻成了传国玉玺,于是就更传奇了,《资治通鉴》里并没有和氏璧完整的来龙去脉,今天我们把这件神器的来龙去脉理一理。(影视剧中的和氏璧)想一想影视剧中的和氏壁,觉得纳闷,这样削薄的和氏璧是如何做成后来敦实厚重的传国玉玺的呢,显然,要不是历史出了问题,要不是《芈月传》的编剧或道具组出了问题。不过这不重要,我们接着说……一、为啥是“和氏璧”?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像。话说东周春秋时(《资治通鉴》记史,始于战国,因此不可能记这件事,即便从春秋时期记起,依这套书的体例,也不会记入),有个叫卞和的楚国人在荆山见凤凰(传说中的神鸟)栖落青石之上,中国的古人曾有“凤凰不落无宝地”之说,于是卞和将此凤凰落足的璞石献给楚厉王,说这是一块宝玉,于是找玉石专家鉴定,经玉工辨识之后,玉工认为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块,于是卞和以欺君罪被楚厉王砍掉了左脚。卞和不甘心,到了楚武王即位后,可怜的卞和又去献宝,结果仍被判定是石头,相同的罪名,他又被判罪砍去了右脚,卞和因为献宝,已经成了完全的无脚人,估计开石有复杂的工艺吧,否则卞和显然可以自己将玉石取出了再献宝。到了楚文王继位时,卞和抱玉痛哭于荆山之下,一直哭到眼泪干涸,流出血泪。有人把这件事报给了文王,文王觉得甚是奇,于是他便命人剖开璞石,果然剖出一大块宝玉,经良工雕琢成璧,这块国宝级的玉石,就被后人称为“和氏璧”(《韩非子·和氏篇》)。(三次献宝的卞和)二、秦赵争璧上面说了,和氏璧出在楚国。至于如何到了赵国,一说是楚赵和亲,一说是盗窃,说法不一,后来赵国太监缪贤偶然以五百金购得和氏璧,于是后面就发生了“完璧归赵”的事儿。关于这个故事,《史记》里记载的要详细得多,《资治通鉴》里只有一段简单的记述,但来龙去脉也算清楚:赵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请易以十五城。赵王欲勿与,畏秦强;欲与之,恐见欺。以问蔺相如,对曰:“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许,曲在我矣。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臣愿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赵王遣之。相如至秦,秦王无意偿赵城。相如乃以诈绐秦王,复取璧,遣从者怀之,间行归赵,而以身待命于秦。秦王以为贤而弗诛,礼而归之。赵王以相如为上大夫。赵王得到楚国宝玉和氏璧,秦昭王想要,愿意用十五座城来交换。赵王想不给他,又畏惧秦国的强大;给他,又怕被秦王欺骗。便征求蔺相如的意见。蔺相如回答说:“秦国用城来换宝玉而大王不允许,是我们理屈。而我们给他宝玉,他不给我们城,是秦国理屈。衡量两种办法,我看宁可让秦国在道义上有负于我们。我愿护持宝玉前去,假如秦国不交出城来,我一定能完璧归赵。”赵王便派他前往。蔺相如到了秦国,看出秦王并无真意用城来换赵国的宝玉,就哄骗秦王,取回和氏璧,派随从藏在怀中,从小道潜回赵国,而他自己留下来听任秦王的处置。无奈之际,秦王只好称赞蔺相如的贤能,不但不杀他,反而以礼相待,送他回国。蔺相如回到赵国,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完璧归赵)因为蔺相如这次的官封得稍大了些,赵国大将廉颇生气了,于是,又有了“将相和”的故事,这是题外话,先不说它。三、第一次真假之疑公元前年,秦统一全国,秦始皇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玺,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形同龙凤鸟之状(如下图),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玺”。(传说中传国玉玺的印面文字图)公元前年,秦始皇乘龙舟出游,行至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眼看就要倾覆,秦始皇急忙之中把传国玉玺投于湖中,用以祀神镇浪。果然神奇,风浪真的停了。8年后,国家使者过华阴平舒道,有个人持璧献上。至于这次出现的传国玺到底是真是假,其实已经成疑。不过,即使造假,雕工,材料应当也不会太差。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至少还是一件宝贝吧。四、成为国家统治权的象征与金镶玉的传国玉玺秦子婴元年(公元前年)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素衣白马,系颈以组,在咸阳东面十三里的积道亭投降,把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刘邦决定把传国玺随身佩戴,并下旨称“代代相受”,“汉传国玺”真正成了国家统治权的象征,有传国玉玺,就是名正言顺的国君,没有,就是窃国者。(传说中的玉玺图)西汉末年(大概就是公元8年的事儿),王莽篡政。当时汉的小皇帝刘婴只有两岁,传国玉玺是由王莽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王莽篡位时,就派其北阳侯王舜进宫索玺,太后怒了,于是把传国玉玺扔在地上,结果“传国玺”被摔缺一角,经黄金镶补,天下至宝,从此留下瑕痕。后来王莽兵败,带着玺绶避火于渐台,商人杜吴杀死王莽,看着玉玺印绶漂亮,就把印绶据为己有,却不知道传国玉玺才是宝贝。公宾就见印绶,问明绶的主人所在,就前去割了王莽首级并取得传国玺,交与王宪。王宪自乘天子车辇,有称帝意。李松入长安,斩王宪,把玺送到宛地,献给更始。赤眉又杀更始,玺归刘盆子。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刘盆子败于宜阳,奉传国玺降光武帝刘秀,有了传国玺,东汉名正言顺的开国了。五、到了曹操手里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伐董卓,战乱之际,江东军事集团孙坚的部下从皇宫的一个井里捞出一个宫女,众她身上搜出了传国玉玺,孙坚获得玉玺,于是退兵回江东,很快就被袁术的手下夺取,袁术于是称帝,没有实力,只有一个玉玺就认为是天命所归的称帝自然不会有好下场。称帝之后,很快天下共讨,于是兵败,袁术死后,其妻扶棺奔庐江,又被荆州刺史徐璆把传国玺抢去献给了曹操。这一路下来,传国玉玺在各路军阀中不断的争来夺去,直到到了一代雄主曹操手里后,才安定了下来。实力是立国根本,并不是一个玉玺就能决定江山的归属。(孙坚获得玉玺)六、传国玉玺在晋朝的经历《资治通鉴》里还有一次提到传国玉玺,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魏统一三国之后,又归晋,玉玺到了司马炎手里。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年),王弥攻入洛阳,俘晋怀帝并得传国玺。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刘聪,他不懂得传国玺的意义,于是他把晋怀帝和传国玺都迁到平阳“保管”起来。刘聪死后,大将军靳准作乱,要把玺交给胡嵩,说:“自古无胡人为天子者,今以传国玺付汝,还如晋家。”(《资治通鉴》卷90《晋纪十二》)胡嵩宁被靳准杀死,也未敢接受(或者这是一个通透者,知道执掌玉玺并不是啥好事)。不久靳准被杀,其弟靳明遣卜泰献玺于刘曜。公元年,石勒攻杀刘曜,得传国玺,在玺的一边刻上了“天命石氏”(认为石氏是天命所归,每一代的天子都是这样想的)的四字题辞。后来,传到石鉴时,国家内乱,冉闵杀死了石鉴,夺取了玉玺,又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冉智。公元年,慕容俊克冉魏邺城,宣称闵妻已献传国玺,封其为“奉玺君”,改年号为“元玺”,建大燕国(即前燕)。而慕容俊只是导演了一场骗局,妄想以所谓“天命”来维持其统治而已。这大概是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里设定摹容复的人物设定的来源。其实,当时晋濮阳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为名,从冉魏大将军蒋干(跟盗书的那个蒋干是两回事,两个人)手中赚得玉玺,遣都护何融怀玺至枋头,交给晋安西将军谢尚,谢尚又送至建康(南京),这时是东晋穆帝永和八年(公元年,那个《兰亭序》里的永和九年,是次年的事了),至此,传国玺历四十二年流失而复归于晋。从晋元帝东渡以后,历数帝都没有传国玺,以至北人嘲笑说:“司马家是白板天子。”(《太平御览》卷《仪式部三·玺》)可见玉玺在这个年代,已经被人认为是天下正统的象征。到永和年间得到玉玺,天下的百姓们这才把东晋视为正统。玺至建康,百僚毕贺。公元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玉玺入宋。后历齐、梁,至梁简文帝时,侯景叛乱,夺传国玺。侯景兵败,部下侯子鉴定其玺,走江东,因怕追兵赶上,将玺投入建康栖霞寺井中,为寺僧永行所得。陈永定二年(公元年),永行弟子晋智乃以传国玺献陈武帝。玉玺到了陈武帝手里(《五代会要》)。七、隋唐年间的玉玺隋文帝灭陈,从陈后主处得到传国玉玺。隋朝末年,隋炀帝携带传国玺南下扬州,在江都被大臣宇文化及缢弑,玺属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兵败,隋亡。萧后携皇孙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玉玺又一次流失了。贞观四年(公元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仿佛有一玉玺,这皇帝当起来才心安理得。(唐太宗李世民像)唐传二百七十余年至昭宗。唐天祐四年(公元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废帝李从珂,与曹太后、刘皇后携传国玉玺登玄武楼。石敬瑭陷洛阳,李从珂自焚,于是传国玉玺失踪,又成就千古疑案。传国玺从发现和氏璧始,传至唐末,计一千六百余年。终于从此不知所踪。(制诰之宝的印文)八、后世的玉玺至于后来宋、元、明代不断传说的各种传国玉玺的版本,恐怕只能是传说了,甚至到了满清之后,还有玉玺献给国家,但这个所谓的“制诰之宝”显然已经不是和氏璧制作的那个传国玉玺了。国宝“和氏璧”终于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了。(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