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房玄龄等人与《晋书》
《晋书》是记述我国西晋和东晋时期历史的书籍。按时代顺序,《晋书》应排在二十四史的第五位,即《三国志》之后,《南北史》之前,可是它的成书年代,却在很晚的唐初,南北朝各史籍之后。距西晋灭亡已有多年,距东晋灭亡也有多年了。《晋书》于唐贞观十八年()开始编写,到贞观二十年()成书,只用了三年的时间。
《晋书》是一部官修史书,参加编撰的人达20多个。房乔(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三人负责监修(主编)。令狐德棻(fèn,音分)、敬播、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淳风、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丘驭、刘胤之、杨仁静、李延寿、张文恭、李安期、李怀俨18人担任编写。房玄龄等身为宰相任主编,只是负责修书的领导工作,这是唐朝修史的惯例,真正动手编写的是以令狐德棻为首的18人。令狐德菜是唐代著名史学家,著作很多,其中《周书》是他的力作之一。他一生勤于史学,国家凡有修撰无不参与。他为唐代文化事业的繁荣,作出了一定贡献。另外,李淳风为天文学家、历学家,李延寿是唐代著名史学家,著有《南史》和《北史》。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唐太宗非常注意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这两位开国创业帝王,因而,他亲自在《宣帝纪》和《武帝纪》后面作论唐太宗又特别赞赏陆机的文章和王羲之的书法,所以在《陆机传)和《王羲之传》后亲自作论。这样,《晋书》就有唐太宗亲自参加编撰之说,其实只是唐太宗写了四篇论述。此举为《晋书》增添了一抹色彩。
《晋书》的史料来源非常丰富。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史籍发展的关键时期,私家修史之风盛行,有关晋朝历史的史书多达26种,流传到唐时,尚有18种,按体例分为纪传体和编年体编撰纪传体的共八人:王隐、虞预、朱风、何法盛、谢灵运、臧荣绪、萧子云、萧子显。编撰编年体的共10人:陆机、干宝曹嘉之、邓粲、孙盛、刘谦之、王韶之、徐广、檀道鸾、郭季廉。18家的晋史各有所侧重,大都不能全面反映晋朝的历史。其中,只有臧荣绪的《晋书》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以本纪志、列传的形式加以表现,全书共卷。因此,唐朝修《晋书)是以臧荣绪的《晋书》为底本的,这是《晋书》最主要的史料来源唐修《晋书》所依据的材料还有晋朝的国史,晋朝的起居注就23种。同时又采集了许多如《晋朝杂事》等20多种杂史的内容还有五胡十六国的图书,如崔鸿的《十六国春秋》等30种。
2、两晋和十六国的珍贵史料
《晋书》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十八家晋史、晋的国史众多的杂史杂著都是《晋书》的史料依据。而且,《晋书》是集体合作而成,其编撰者大都是唐初著名学者,经宰相房玄龄的合理安排,集众家之长,完成一部在二十四史中有很高价值的史书。另外,《晋书》的体例完备且有所创新,吸收了《史记》《汉书》的经验,本纪齐全,列传分类适当,史志部分弥补了前史的空白。独创的“载记”简而不漏,详而不芜,记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十六国的兴衰,是研究十六国历史的惟一材料,其价值极为珍贵。
《晋书》成于众人之手,且编撰之人大多属文学之士,因而使得书中文辞浮华,且多猎奇不实之处,还带有神鬼色彩。所以,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曾非常深刻地讥讽了《晋书》的严重缺点。《晋书》又是第一部官修史书,虽材料广泛,人力财力充实,且成书快,但多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有许多曲笔之处,虽可以理解,但这却是修史的大忌。《晋书》中就将农民领袖孙恩列人《叛逆传》。从此。官修正史都照此办理,这是我们后人读史需要注意的问题。
《晋书》编成之后,先前那些有关两晋和十六国的史书渐渐都失传了。只赖《晋书》保存了有关两晋和十六国时期的珍贵资料,它成为我们研究两晋和十六国历史的最重要依据。
3补充和版本
研究《晋书》最早的人是唐代的何超。他撰有《晋书音义》3卷,附在《晋书》之后。清代学者万斯同又做《历代史表》。补了《晋书》无表的缺陷。清代学者研究《晋书》的人很多,郭伦的纪传体《晋纪》68卷和周济的编年体《晋略》60卷皆由《晋书》改编而成,不能代替《晋书》。对《晋书》校勘的人也很多,最有成绩的是近人吴士鉴的《晋书料(iào,音教)注》共卷,与吴士鉴共同署名的还有出资刊印的刘承干,此书广泛收录前人的研究成果,用了20多年的时间完成,是《晋书》最完备的注本,也是研究《晋书》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晋书》最早的版本是北宋监本。南宋绍兴年间又重刊北宋刻本。此后元明清至民国各时期都有刻本刊行于世。其中以清代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刻本最好。较重要的还有清代武英殿本。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本《晋书》此本用金陵书局本为底本,与清代武英殷本互校,参阅其它版本,集各本之长。是现在最好的通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