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寻找李广没有封侯的原因,看他这

临床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zljs/261180.html
引子: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这句话是西汉名将李广死的时候遗言。李广因为在跟随卫青出击匈奴的时候迷失道路,又无法向大将军报告行军经过,愤而自杀,正式变成一个历史人物,从汉文帝14年参军抵抗匈奴,到汉武帝元狩四年自杀,49年,将近半个世纪,从参军抵抗匈奴,声名鹊起,到攻打匈奴自杀,天下举哀,悲壮的结束了他的一生。自从司马迁给他单独列传,这为汉朝将军,一生和匈奴经历70多次大小战斗,而且几次参与汉武帝反击匈奴以来的重要会战,担任边地太守几十年,两次列入九卿的高位,遗憾的是,但是始终没有封侯。这个不仅是李广的憾事,后世很多文人都为此为憾事。李广曾经询问一个算卦的人,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封侯,这个事情说明,李广非常渴望封侯的,他追求的列侯,而不是关内侯这样的名誉之侯,虽然汉朝连关内侯都没有给他。等不到封侯,以至于很着急了。就去问算卦的人: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因为汉朝的侯位是实封,有自己的封国,相当于一个诸侯国,而且这个侯的含金量非常高,对于李广,他的大汉梦或许就是封侯了。自从刘邦剪除异姓王之后,就定下了,非有功不得封侯的祖训,两汉基本上都遵守了这个祖训,一直对封侯非常严格。这个算卦的人想从李广身上找原因,看他有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果然李广自己觉得有一个不大好的黑历史。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在担任陇西太守的时候,诱杀了多投降的羌人,自古杀降都为君子不耻。李广的这个黑历史被王朔定位不能封侯的原因。当然,杀降确实是伤天害理的事情,君子不耻亦不为。但是如果说这就导致他不能封侯的原因,只能是一家之言。并不合理。因为担任陇西太守杀降之后,李广并没有受到朝廷和皇帝的指责,反而一如既往,我行我素。兜兜转转,一直在边地担任太守,也就是汉武帝和当时朝廷宰臣对此并不介意。这意味着,他杀降对于汉朝廷来说,小事一桩,甚至都没有人过问,毕竟在汉匈大战的情况之下,这算是鸡毛蒜皮的事情。那么,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他一辈子无法封侯?我们从头说起,大的历史背景是汉匈百年战争,汉武帝一朝全力反击匈奴,多次倾国之力征讨匈奴,大小数十战,从马邑之谋开始到这次漠北之战,是汉武帝一直谋划歼灭单于主力,希望一劳永逸的解决匈奴威胁。从战略上、战术上、汉武帝一朝都是正确的,多次大型主动攻击战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李广所说: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李广参与的六次大战马邑之谋是公元前年,元狩四年是公元前年,中间15年,因为战功封侯的有几十人。李广参与了6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小的战斗也很多。但是李广一直没有达到封侯的标准。第一次,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李广独自领兵,这次伏击战因为匈奴谨慎,最后无果,未能达到预期,所以李广没有封侯。第二次,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李广再一次独自领兵,然而结果因为匈奴兵多,李广全军覆没,本人被擒,后来逃回。根据汉朝的法律,全军覆没而没有任何战绩,是死罪,但是可以赎死罪,于是,李广用九卿之一的卫尉赎罪,成为庶人。第三次,元光六年,匈奴入上谷。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青至龙城,获首虏七百级。广、敖失师而还。这一次李广迷失道路,无功而返,自然不会有什么封侯的本钱,卫青从这一次脱颖而出。日后成为大将军。第四次,郎中令石建死后,于是上召广代建为郎中令。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庶人李广没多久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后来又被召回朝中担任九卿之一的郎中令,没多久,跟随已经成为大将军的卫青出征,李广的职务是后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是汉朝军位最高的几个,因为此前大将军都是临时的。这一次很多人取得了军功而封侯,李广没有任何军功,当然不能封侯。第五次,这次李广独当一面,通西域的张骞是他的接应,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预见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第二天,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结果是: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因为损失太大,不奖赏也不惩罚。第六次,也就是元狩4年,汉武帝筹划漠北之战。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已经60多岁的老将军李广再次主动请缨,其心可嘉,真情打动汉武帝,担任前将军。卫青命令李广引兵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负责包围单于,以期全歼单于主力。但是迷路达人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一起迷路,他们带着至少五分之一的汉军,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李将军再次迷失道路,依照张骞,他肯定要被处死,或者再赎罪。这一次是李广最后一次,出击匈奴,当卫青独自击败匈奴单于之后,另一路霍去病也大获全胜,封狼居胥。从战绩来看,两路均取得了不错的战绩,霍去病一路很多人这一次都封侯,包括李广的儿子李敢被赐爵关内侯。但是卫青一路因为未能完成包抄单于,导致单于逃走,主要是李广、赵食其未能如期抵达,所以无功,帐下都没有封赏。在卫青收军后,遇到失散的李广,派人犒劳他们,顺带询问他们迷路的经过原委,因为卫青要给皇帝写奏章,报告战斗经过,但是催了好几次都不能收到李广的报告,于是长史急了,责问李广幕僚,随即引发了本文开头的一幕,李广自己不愿意面对刀笔吏,于是自杀。死人没有人追究责任,和他一起迷路的赵食其被废为庶人,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假如李广不死,最好的结果也是废为庶人。这六次大战,两次迷路,两次无功,一次全军覆没,一次功过相抵。完全没有封侯的资格,即使汉武帝想给他封,找不到由头。没有封侯也是必然的。何况,这种战绩在任何时候,遇见任何皇帝,都是非常糟糕的战绩,完全找不到理由给一个不是失败就是迷路、无功的将军封侯,何况,自有法度的汉家!汉武帝有没有打压李广和李家很多人替古人担忧,为李广叫屈,觉得他没有封侯是因为汉武帝对他的打压。如果不参考其他史料,单从《李将军列传》中来看,不仅找不到汉武帝打压李广的痕迹,甚至对他纵容包庇。譬如,在第一次李广被废为庶人以后,无官无位的他跑出去打猎,回去的时候晚了,已经关了城门,被霸陵尉挡在外面一夜。在汉武帝启用他为右北平太守的时候,李广要求霸陵尉同行,汉武帝容许,到了右北平,李老将军直接砍了霸陵尉。汉武帝对此也不了了之。司马迁也没有记载当时李广正被汉武帝宠信,所以不过问。也没有人对李广批评,但是同样李敢刺伤大将军卫青,霍去病知道以后射杀李敢,司马迁对此记载是霍去病防守宠,所以皇帝刻意隐瞒。从杀人来说,没有区别,但是被李敢刺杀的大将军和按照规定关了李广一夜的霸陵尉,霸陵尉并没有错,执行公务、遵守制度,依然被李广杀了。歪史认为,很明显司马迁采用了双标。即使现在,刺杀一国军事统帅也吃不了兜着走,何况当时。从官职上,李广两次担任九卿,一次卫尉、一次郎中令。军职上前将军、后将军、骁骑将军这一些职位都不低。有罪之后都能很快重新启用,而且还成为李广杀霸陵尉的帮凶。家族上,堂弟李蔡元朔五年担任轻车将军,跟随卫青攻击匈奴,有功封为安乐侯,后担任丞相,李广儿子李敢赐爵关内侯后代替李广为郎中令。如果这算打压的话,那恩宠应该是啥样了子?至于说因为卫青、霍去病是外戚,所以汉武帝宠信他们,但是李敢的孙女是太子的宫人,不出意外,李家也是未来皇亲国戚,从利益上讲,太子、卫家、李家可以说是一样的。甚至,汉武帝为了给儿子留班底在一直培养均衡他们。有意拉拢李家。所以不存在汉武帝打压的说法。李广难封真的是运气不好?关于李广的运气,王维的诗最出名:卫霍不败由天幸,李广难封缘数奇。汉武帝也这样认为: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所以调离他作为偏军。真的运气不好吗?其实不然,出身陇西大家,从秦朝开始就是军事望族。李广本人早时候就有皇帝称赞: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赶上了汉匈战争最精彩的时间,以良家子的身份参军,不是九卿,就是一地太守,作为一个将军,比起出身骑奴的卫青高了很多。相比起来,私生子、骑奴的卫青和世家、良家子的李广哪一个投胎技术好?当然是李广,而多次无军功,不仅能死里逃生,还能东山再起,一直屹立朝堂,对比很多战场送命的人运气,简直上天的宠儿。所以李广的运气好的不得了。总结:由于司马迁的记载,很多人对李广抱屈,感觉他各种委屈,为朝廷征战一生,但是到死都没有封侯,引起后人的同情和共鸣,但是,单从李广传就能看出来,李广难封实在是因为无功可封。并不是汉武帝吝啬,不肯封赏。也不是打压李将军,或者打压李家,主要是他的功劳实在不足以封赏。本文歪史原创,参考《史记·李将军列传》谢绝抄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