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酒池肉林”的主人公是商朝纣王。后来成为形容生活荒淫腐化、极端奢侈的常用词。
“酒池肉林”在历史上存在吗?我们来分析一下。
“酒池肉林”说法的出处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中记载:
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于是,后人就一直沿用这个说法,并且总结出成语“酒池肉林”。
司马迁生活的年代,晚于商纣王近一千年,显然他没亲眼见过“酒池肉林”的现场。而且在他之前,史籍中也没有明确记载此事。
那么司马迁怎么这么说呢?道听途说。
因为再联想一下,《史记》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但是《史记》的缺陷也显而易见。
例如在司马迁之前,专门的史书、史官极少,尤其是纸张还没发明出来。那么之前的事情主要依赖于口口相传。
除了查阅有限的史料,更多的只能自己想象了。这时,司马迁的文学才华就发挥出来了。
《史记》的重要特点,是用许多故事细节尤其是人物的对话来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形象。因而它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那么我们可以大胆推断,司马迁对于商纣王也是采用了人物传记的笔法。
历史记录也佐证了这个推断。
历史上真正的商纣王,名字叫帝辛,天资聪颖,口才很好,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可见富有文才武略。
而且他并非不学无术的昏君,在位大概三十年,颇有一番作为。
只是他大兴土木,加重赋税,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
这些做法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了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
在牧野之战,商朝军队被周武王所率的诸侯联军击败,帝辛身死,商朝灭亡。
于是,帝辛就被描述为宠爱美女妲己,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的反面形象,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
与帝辛相关的典故有好几个,例如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鸡司晨。
当然,如果说帝辛是无辜的一代明君,显然不成立。
我更倾向于相信一点:《史记》中通过故事传记的笔法,塑造了众多悲剧结局的帝王、将相人物,司马迁意图通过他们的人生命运故事,揭示人生的偶然性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矛盾。
也即,“酒池肉林”是司马迁道听途说的故事,纣王贪图享乐只是导致商朝灭亡的一个诱因。
“酒池肉林”存在的现实可能性西汉的《列女传·孽嬖传》中记载,夏桀“为酒池可以运舟,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羇其头而饮之于酒池。”
意思是说,酒池的规模大到可以划船,旁边有人敲着鼓,三千人围着池子,像牛一样把头伸到池子里喝酒。
可见,商纣之前的夏桀也造过“酒池”,这也是当时帝王奢靡的流行方式。
考古专家们在商代第一个都城遗址--河南省偃师商城,发现了规模庞大的石砌水池遗迹。它长约10米,宽约20米,现有深度为1.5米。
这证实了商代帝王池苑确实存在。也为商纣建造过“酒池”提供了佐证。
那么,《史记》中记载的商纣王“县(悬)肉为林”存在吗?
这个很难考证,毕竟不可能有遗迹,也没有现场照片留存。
肉类食品容易腐败、发臭,即使是腊肉、熏肉,也不可能在室外长年累月地悬挂着。毕竟商朝没有冰箱冷库贮藏这么多肉。
而且,当时的畜牧业不发达,肉类食品挺宝贵的。
现场配备这么多的酒和肉,除了营造狂欢氛围之外,最终目的是方便在夜夜笙歌时食用。
“酒池肉林”放在社会生产发达、商品丰富的后世,并不算什么。
不说一些皇帝,仅一些大臣、富豪的奢靡就足以秒杀商纣王。但在物质匮乏的商代,这种玩法就是惊天之举。
因而,唯一的可能就是,商纣王干过“县(悬)肉为林”的事情,但不可能天天这样单调地玩,终归有玩腻烦的时候。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史记》中夸大了商纣王的劣迹,“酒池肉林”可能是事实,但不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