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那些被活活饿死的帝王,权倾一时却换

得势时趾高气昂,失势时性命堪忧。历史上有太多国君,临死才会明白,自己做过的那些糊涂事,终会以另一种方式,来惩罚自己。先秦的历史,充斥着太多的权力的倾轧和阴谋,父子、兄弟之间看不到亲情,大家只认得那个王座。据说,有几位国君死的很是可怜,因为没有吃的最终饿死了。有名的当属齐桓公,他可是春秋五霸之首,怎会让自己沦落到如此凄惨的地步呢?他能成就大业,不是说他有多厉害,而是身边有替他出谋划策者,如:名相管仲。只是,管仲一死,这位国君身边就聚拢了一堆唯利是图的小人。《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记载了一段管仲病故前和齐桓公的对话。齐桓公问他,大臣中,谁可以为相?为此,还例举了三位,结果,都被管仲否定了。这三位分别是:易牙、开方和竖刁。第一位杀了自己的儿子,做成菜肴让君主尝尝人肉是什么味;第二位不侍奉父母,连父亲去世都不闻不问;第三位更厉害,为进宫自宫了。管仲认为,这是违背常理的事情,这样的人不可重用。但齐桓公怎会听?看这段对话,齐桓公很是满意三人的表现。后来,果然被三人专权。齐桓公大概以为,自己能一直“霸权”,结果一场重病,使得齐国朝堂开始了一场混战。当时,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丝毫不管自己老爹的身体健康,互相拉拢势力想成为下一任国君。单说易牙和竖刁二人,仗着自己曾是宠臣将齐桓公的寝宫给隔离了,只留个小孔用作送饭。后来,没人送饭了,使得叱咤一时的国君被活活饿死了。直到无亏做了新的齐王,才将他爹装殓入棺。其实,这怪不得别人,只能怨齐桓公先是立公子昭为太子,又经不起易牙和竖刁的谗言,答应立无亏为太子。看这个故事,应是儿子们乘老爹病重,为了夺位不顾老爹的安危。不过,《史记》中这么说:“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但不管如何,齐桓公死后在床上放了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亲情和权力孰轻孰重,这一刻自见分晓。如果说齐桓公的死因还有待考证,那么,年后的赵武灵王倒真正是被幽禁饿死的。原因和齐桓公有点类似,在继承人问题上太犹豫。曾经,赵武灵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在赵国实行“胡服骑射”,使得赵国军队强大了起来。之后,他灭了中山国,消除了赵国的“心头之患”。可是,在他担任君主第二十七年,竟做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决定:把君位让给了儿子赵何,也就是赵惠文王,自己当起了“主父”。其实,赵武灵王先是立公子章为太子,后来,迷恋孟姚(赵人称吴娃),废公子章,立公子何为太子。本来,公子章被废后是没有什么想法的,只是,赵武灵王后来有点后悔,感觉对不起公子章,经常和公子章住在一起,其仪仗用度和赵王何几乎一样。于是,公子章有了想法。同时,这时的赵武灵王也有了想法,想收回儿子赵王何的权力,他要做中原的霸主。接下来,就有了沙丘之变的故事。当时,公子章利用自己的党徒和田不礼一起作乱,诈传主父的命令召见惠文王。之后,公子章逃到了赵主父宫里,主父打开宫门收留了他,公子成和李兑包围了主父宫,逼迫主父交出公子章。公子章死后,公子成和李兑商量:“我们包围了主父宫,即使撤兵,也会被灭族”,便继续包围主父宫。赵王何不想担着杀死主父的罪名,只是围而不攻,断粮断水三个月,赵武灵王就被活活饿死了。本来,赵武灵王已退居,却还想着称霸的梦,只是,已坐上王位的儿子,怎么愿意让大权旁落。亲情一场,终究抵不过权力的诱惑。其实,在那段时期,还有个国君,据说也是饿死的,他就是楚灵王,也是春秋时代一位有名的主,不过他为人昏暴,生活穷奢极欲。这是一位相信强权的主,他的上位就是借着探病的理由,将自己的侄子用束冠的长缨给勒死了。后来,不断发起战争,以维护自己的“霸权”面子。不但如此,他还建了“章华台”,只顾着自己的享乐,老百姓怎能没有怨言。结果,楚灵王的弟弟蔡公弃疾,趁着他不在王宫杀了他的儿子太子禄和公子罢敌,立公子比为王。之后,楚灵王不仅失去了王位,还失去了两个儿子,顿时悲痛不已。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山里转悠。楚灵王想要吃的,结果被人告知,新的楚王有令,谁给他吃的,就要被砍头。后来,说他遇见原来大夫的儿子,由于以前对大夫不错,便被他儿子领回了家。于是,就有了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他被发现时,已经饿得差不多了,回去没多久就死了。还有一种说法,说他已经没有了生的愿望,选择了自缢身亡。权倾一时如何,到头却换不来一顿简单的口粮。古往今来,太多的人为了权势“前赴后继”,等明白时连普通人的生活都是奢望。参考资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