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史诗纪录片《黄帝》介绍一部追溯人文初祖的宏伟巨制一幅再现史前文化的时代长卷一次解析神秘传说的传奇之旅一面凝聚华夏儿女的精神旗帜纪录片《黄帝》简介:本片由《出世》、《北融》、《南合》、《治世》、《寻道》、《永生》六集组成,展现了人文始祖黄帝的历史篇章。《黄帝》的拍摄历时半年、走遍全国40余省、访谈学术及社会近百位名人,运用大量的史实资料与艺术再现相结合,把蕴藏在陕西黄帝陵背后的历史、文化以及黄帝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通过黄河、长江流域的考古发现和专家论述,结合自然科学的研究结果,同时结合动画、再现、后期合成技术,全景式深入展现在黄帝时代,中华文明诞生之时的情形,并在五千年文明的追述回望中,刻画出那些影响后世和谐思想的智慧先驱。多年前,地球上的面貌,和现在大不相同。那时,全球范围的人类都在北纬30度线附近活跃着。古埃及人、古印度人、古巴比伦人,在丰饶的河水边,开启着他们各自文明的传奇。多年前的古中国,也正经历着中华文明开创的传奇时代。据说一个叫黄帝的伟大英雄,起始了世界东方这片土地上,众多的伟大创造,他在史前的两次大战之后,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形成了中国的雏形。今天,地球上逾五分之一的人,把黄帝奉为共同的祖先,称他为人文初祖。这是现今已知年代最久远的黄帝形象,出现东汉时期。在这些画像砖出现之前,有一个人试图用文字真实地描摹黄帝。他就是中国年前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曾亲自巡游各地,考察古老文献中记载的历史事件。黄帝,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第一个人。司马迁认为,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名叫轩辕。多年前的学者认为,黄帝叫轩辕,是因为他发明了车。轩,是木车上的栏杆,辕是前面驾车的木杆。而司马迁的记载中说,黄帝居住在一个叫“轩辕之丘”的地方,所以黄帝叫轩辕。司马迁距离传说中的黄帝,已经过去了近年,是传奇还是神话,在司马迁的笔下,黄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一出生就很有灵性,不久就开口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后广博透彻。在司马迁的记载中,黄帝从出生一刻起就异于常人。晋代《帝王世纪》,还这样描述了黄帝降生时的情景。据说黄帝是有熊氏少典的儿子,母亲叫附宝。一天晚上,附宝看到北斗七星天枢星周围,起了一道电光,因而怀孕。24个月以后生下了黄帝。黄帝出生之时,紫气满屋。也许一个普通人的生死,注定会遗忘在历史中,而一代伟人的生死,总会被长久传颂,总会被赋予一些神奇的力量。人类早期渔猎游牧的生活是不稳定的,先祖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很强,细微的环境变化都可能使古人付出生命的代价。那时孩子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而黄帝,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上世纪50年代,在陕西西安郊外的半坡,出土了一座大型史前村落遗址。在这个距今-年之间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儿童的瓮棺葬。这些精美的陶盆,就是小孩瓮棺的盖子。有学者认为,陶盆上的这个图案,是祖先祈求护佑的图腾。也许正是史前儿童如此高的死亡率,加重了司马迁对天生聪颖、健康的黄帝,异于常人的描绘。循着司马迁的笔触,在他身后的多年里,对黄帝神奇经历的探索和发现,从未间断。而最震撼的一次发现,发生在年前。但这一次,不是由一个中国人完成的。公元年,这个瑞典人——安特生,在这里看到了这种美丽的陶器。一次伟大的文明探索开始了。这些考古证据,就像一把打开历史时空的钥匙,让久远的黄帝时代,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些文明的遗迹在传递着什么信息,我们要怎样把这些文明证据与黄帝相连?黄帝时代融合了数千年原始文明的发展和积累,进入了一个文明集成的时期。文明的起源多么的不可思议。中华文明自黄帝开启,自黄帝汇集绽放。从古代文献和现代考古实证中,我们试图破解年前的文明,进入黄帝的生活,进入中华文明起源的时代。历史记载,黄帝发明了釜甑,一种用来蒸煮食物的陶器。在今天陕西半坡遗址中,人们发现了距今年的釜甑。年,甘肃天水大地湾出土了距今年的建筑遗迹,最令人吃惊的是,地面成分和今天的混凝土十分相似。不论黄帝是不是真的发明了舟车,这只出土于浙江河姆渡的独木,确实已有了年的历史。这是古人在年前用鹤骨制作的笛子,已经有了七个音阶的区分。经过残留物检测,这只年前的陶罐里,有多种药物的成分。有学者相信,这些年前的刻画符号,就是中国文字的雏形。司马迁,陕西省韩城人。如今,他的祠堂墓葬孤傲地耸立在家乡一座险峻的山梁上。犹如他生前的境遇,更像是这位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史学家性格的写照。2多年前,当司马迁开始撰写被后世尊为中国第一部信史的《太史公书》时,世间关于黄帝的事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司马迁删剪掉了各种矛盾和离奇的故事,只保留下他认为最可信的内容。黄帝之时,炎帝的影响和势力开始衰落。各个部落趁机作乱,相互混战,百姓因此遭殃,而炎帝却没有能力平息战乱。于是,黄帝站出来平定四方、安抚百姓、发展农耕,许多部落前来归顺。炎帝不满,炎黄二帝因此在阪泉大战,以黄帝获胜而告终。司马迁生活在西汉时代,要比左丘明晚数百年。他解释了炎黄大战的缘由和经过,却删减掉了左丘明对炎黄二帝本是同胞兄弟的表述。那么,炎黄子孙这个名字到底从何而来?两位先祖刀兵相见,又如何共同缔造出一个华夏民族的呢?虽然,现代的史学家认为,炎帝和黄帝是两个部族首领更迭承继的名号,可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但是,并没有否认炎黄二帝血缘上的关系。在今天的陕西宝鸡有一座炎帝陵,世代流传着炎帝的传说。有学者认为,从炎黄故事流传和遗迹分布地点如此相近来看,即便不是兄弟,他们也应有联姻,或是相同的祖先认同,是血缘亲密的两个部族。血脉相连的两个兄弟部族却又兵戈相向,司马迁的记载会是炎黄历史的全部真相吗?背后会不会还有着司马迁所不知道的原因呢?没有人知道他们真实的样子,但他们却散发着永久的魅力。在这座东汉时期武氏家族的小祠堂中,四十多块画像石刻在这里静默了千年。这是迄今为止,对那个时代的英雄们,最久远的刻画。这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今天的人们,谁也不知道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那是一个多么神奇的年代,更没有人了解当时完整的情景。但循着文明进程的脚步,人们在疑惑、欣喜的交替往复中,依然能触碰到曾经真实的片段,和先祖们曾经真实的体温。就如同黄帝战蚩尤充满玄幻的情节一样,虽然一切云遮雾障,但面对这些被传诵了千年的神话,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从没有放弃过对那个群体的猜测,还有,对中华文明诞生那一刻面容的探寻。在人类生存的这颗星球上,或许是巧合,古文明的出现,都与河流息息相关。无论是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诞生的古巴比伦文明,还是印度河、恒河成就的古印度文明,黄河长江孕育的中华文明,都是如此。传说中的炎黄大战结束后,两个部落结为同盟。炎帝部落先进的农耕技术被黄帝部落学习、吸收,一个更为强大、完整的华夏集团很快形成。与此同时,以泰山为中心的东夷集团,还有覆盖今天河南省中部、南部以及洞庭、鄱阳两湖等地的黎苗集团,也相继形成。这其中,黄帝统领的华夏集团最为强大,其次就是东夷集团蚩尤统领的九黎部族。在那个相对封闭的时空中,从一开始,这三大集团就依托黄河、长江等水系,不断地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化。今天的人们大多认为,黄帝统领的华夏部族主要生活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就是今天的陕西、河南等地;而蚩尤的九黎族部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今天的山西、山东等地。这个距离在史前时代是交流的巨大阻碍。对于黄帝战蚩尤,因为缺少记载和考古实证,太多环节都扑朔迷离、难以定论。双方为何而战,大致有物候变迁、权力之争和资源之争等几种相互关联的推想。由于全球气候的周期性变化,中国黄河流域的气温,在年前左右的时候开始下降,亚热带气候的温暖湿润,逐渐被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寒冷、干旱所取代。今天,生活在黄河两岸的人们,已经适应了这样的气候,并通过农业技术的改良,不断把粮食产量推向新高。不过,多年前,我们祖先们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还相对落后,对于环境的变化还不能够很快地适应。一旦遭遇极端天气,人们就会陷入混乱和疾苦中。苦难,同样是人类文明诞生与发展的动力。在中国很多古典典籍中都有这样一句话:黄帝作井。认为黄帝是最早带领百姓挖凿水井的人。井的出现,不但拯救了备受干旱折磨的史前百姓,而且,对于中华文明的诞生来说,更是影响深远,意味深长。上世纪中叶,考古学家在距离山西省襄汾县不远的陶寺村发现了一处面积达到了万平方米的史前遗迹。追溯其年代,最少可到年前。考古学家们在这个遗址中发现的文明迹象让人确信,中国这个古老国度的诞生,远溯到年前的黄帝时代绝非空想。就在陶寺遗址,考古学家曾经找到过一口古老的水井。深达10余米,井的底部有圆木搭建的护壁框架,还堆积着大量汲水陶壶的碎片。在中国,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水井,是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中,它出现的年代,可能会比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还要古老,距今至少年。虽然,黄帝是不是水井的最早发明者至今无法证实,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水井在黄帝时代已经出现并渐渐普及。水井不但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抗旱手段,而且,由此诞生了一种土地管理手段,井田。宋代的史学家郑樵认为,开创设立井田的人就是黄帝。黄帝把围绕水井平均划分出的土地分给八家耕种,不但避免了因分配不均而引起的争端。而且,邻里之间存亡相守,互相扶持,相互通婚,形成了性情可亲的淳朴民风。井田,大概是中华大地上最早出现的一种社会治理手段,直到今天,我们经常使用“井井有条”这个成语,以形容某人做事有条理,有法度。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史前时代,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第一要素,管理好水源的分配与使用,就几乎完成了治理社会的大半任务。换言之,管不好水,那对部族的其它管理,都无从谈起。因此,千百年后,中国的周王朝继续沿用了围绕水井划分土地的方法,这就是著名的“井田制”,据说,周王朝的建立者还是黄帝的嫡系后人。殷商王朝比周王朝更古老,那时出现的甲骨文中就有了“井”字,它大概是甲骨文中最形象、最容易识别的字之一,年来它都没有改变。这是位于甘肃平凉的崆峒山。相传,统一各部的黄帝,为求天地之道,特亲临此山,向隐居于此的智者广成子请教。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庄子》中,有这样的记载: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上,故往见之。这里的“黄帝问道处”,也在种种传说的熏染中,散发着旷古神话的浪漫。但当我们真的走入那段历史,却发现,一切绝不像神话传说那般轻松、惬意。距今多年前,建立不久的华夏部落联盟并不是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灾难、疾病和饥饿经常困扰着他们,脆弱的文明也时刻面临着毁灭的危险。这一切,使得人们对大自然的了解,变得更加迫切。他们相信,天地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客观自然规律,顺应它才是生存的根本。在黄帝时代,人们敬畏大自然,白昼轮转不息的太阳,夜晚盈缺相乘的月亮,还有缓慢转换的星辰,这些都让先祖的心中充满了疑问。于是,观测天象,便成为了先祖们寻找自然规律的最直观手段。相传,黄帝组织了天象官进行天象观测,并进行记录和研究。当时的人们,已经试图将年、月、日等计时单位进行编排,以便记录和计算较长的时间序列,泽被后世叫做历法。多年前,温饱问题始终是摆在先祖们面前的头等大事。随着生产方式由游牧转向农耕,制定历法尤其显得重要,它是指导农耕的关键。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如果不按历法耕种也不可能收获粮食,远古时期更不能例外。可以推测,制定历法应该是古时人们探寻生存之道的首要步骤。年8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调研,在一位老乡家暂住时,无意中发现这家人所用的历法和现在的公历大不相同。从老乡那里得知,这是从祖先那里传下来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当《十月太阳历》的发现被公之于众时,引起了各国人类历法学家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