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两千多年以来,《诗经·鄘风·蝃蝀》篇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多数人都延续了古代封建学者对此诗的解读。并且,在各种诗经研究之中都忽略了此篇的重要性。本论文以《蝃蝀》中的虹意象为重点,通过对“虹”意象的变迁来从新解读此诗。论文中涉及的方法论活动主要是:甲骨文研究,民俗人类学研究,文化研究等。
之所以选择此视角写作论文,主要是基于对《蝃蝀》研究的现状考虑。关于此篇的专门研究很少,不管是对文本还是对“虹”意象的研究都是少之又少。多数是出现在诗经译注里的简单解释,且很多选集都没有选《蝃蝀》篇。在“虹”的研究中,也没有和《蝃蝀》紧密联系来思考,而仅是一带而过。没有把“虹”意象的研究作为正确解读此诗的突破点,且缺乏系统性。
1、《蝃蝀》篇的研究成果
近现代以来,对《蝃蝀》篇的研究很少。多数是出现在诗经注释中,且只是简单解释,并没有作为重点来研究。一些选集甚至没有选录此篇。但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文献中探知人们对《蝃蝀》篇的理解。
由于近现代历史的原因,很多学者都把此篇解释为女子争取婚姻自由的诗歌。
程俊英的《诗经译注》就认为此诗讲的是一个女子争取婚姻自由,并受到当时舆论的指责。这首诗讽刺了这个女子,从反面反映了当时妇女婚姻不自由的情况和这个女子反抗的精神。袁梅的《诗经译注:国风部分》分析说在奴隶制时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十分卑微,深受重重压迫。这首诗是一个富有反抗性的姑娘为争取婚姻自由而发出的呼声。重言无人敢指彩虹,正是讽刺当时人们以伪善面孔讳谈爱情问题。又说“大无信,不知命”,也是对旧制度的控诉与抗争。陈子展的《诗三百解题》也认为这是一篇关于婚姻自由问题的诗。诗说在一天早上东方有虹,西方有云的时候,一个女子出嫁,却不曾等待父母之命就自己嫁出去了。旁观的人动了多余的义愤,做了这首诗来责骂她。
除了这些印有很强的时代背景外,也有其他一些关于《蝃蝀》的解释。于夯的《诗经》里把此诗看作“匆匆找我情郎去,只想结成好姻缘。女大当嫁无信条,父母做主不情愿。”认为这是一首女子找情郎而出走的诗。何新的《诗经(情诗)新解:风于雅》则认为此诗是未嫁先怀孕的女人,破坏了婚姻,太不贞信,不守姑娘的本分的诗。当然也有延续封建学者解释的,沈泽宜的《诗经新解》就认为这是一首谴责女子私奔的诗,与入选的大量爱情诗矛盾,足见《诗经》编选者的眼光不拘一格。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爱情、婚姻的看法见解不一。黄典诚的《诗经通译新铨》认为此诗是刺一女子不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自主婚姻者之作。
2、“虹”意象的研究
虹意象研究的学者不是很多。他们研究的视角也不一样,但都没有紧密的把《蝃蝀》篇的解释联系起来。许科的《中国古代文化视野中的虹蜺》主要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虹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他认为在古人观念中,虹被视为是对天地正常运行秩序的扰乱,文献典籍、出土帛书和民间俗谚多以“虹”来隐喻社会秩序遭到破坏时的状态。人们常以天文气象层面之物来解释、表征社会现象,如政体纲常、伦理道德、婚姻关系等。故而虹这种在自然现象在古人看来会呈现出政变无常、臣下叛乱、民众生怨、地方造反、兵祸蜂起、大旱瘟疫等多种面相,反映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文章从虹的外形、虹能饮水的传说、虹的双重性、虹与阴阳交合以及虹与社会关系等几方面论述了虹在文化层面上的意义。最后他总结说虹的神话传说自商代起,无论是在文献还是口头,流传达三千年之久,可见其生命力的强大。概言之,虹成为古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自商周到汉代文字图绘中的虹蜺形状,到南北朝、唐宋以至于明代以来的载籍中,多描述虹有两头,能饮水,其外形与龙蛇相类,具有预兆和降灾的能力;它同时具有雄雌二性,阴阳二气,是二气相交太盛之象;虹又是一种异象,是对天地正常秩序的侵扰;虹能截雨,象征使天与地分隔;虹又取代了雨,横跨乾坤,下接壤垠,在天地之间媾合,使正常秩序被破坏。故此它表征社会中那些邪恶失序的现象:或视为不正之气;或中刺奔女;或视为社会的动荡混乱;或形容以个人微薄之力而撼动正统。而瞿继勇的《虹的文化意象解读》是从虹的表层文化意象和深层文化意象来分析虹意象的。表层文化意象主要有:龙喝水的文化意象,桥的文化意象,弓的文化意象,衣服花边的文化意象。深层文化意象则有生殖的文化意象和希望、幸福、战乱、灾害的文化意象。
王政的《虹——中国两性生殖观念的喻象》则主要从生殖方面来探讨虹意象。他认为虹是男欢女爱的交合喻象。理由主要有三点:第一是高亨先生所理解的,虹不是一个自然现象,而是“天上的一种动物,蛇类。天上出虹是这种动物雌雄交配”、“紧紧相依”、“雌雄共眠”。第二是天地阴阳之“气”的交合。《史记·天宫书正义》说虹是阴阳二气交感中的一种“立体化”表现形态:“阴阳交感,激为雷电,和为雨,怒为风,乱为雾,凝为霜,散为露,聚为云气,立为虹霓。”《古微书》辑《春秋纬元包命》也讲虹的出现缘由“阴阳交”。第三,在中国文化中,男女的媾和一直被称为“云雨”,由男子给女姓施以“雨露”。天上的彩虹常在细雨中或雨刚止出现,使云气散去,雨意消歇,蓝空渐开;恰如两性间媾和使彼此忧思渴愁的积云随风化雨,飘洒飞散。所以它非常得体地被作为男女相合的喻象。
他还认为虹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在原始的感生神话中,虹正是使“圣处女”感孕生子的灵物灵根。《史记·王帝本纪正义》载:警雯之妻“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至汉魏传说使“圣处女”受孕的灵物虹,则发展为向女子大胆“掠美”的人格化男性。《搜神记》即载:卢陵巴丘,有个叫陈济的小吏,其妻子独居,每觉神思恍惚之际,有美丈夫走来,携手温存,共入山间幽谷交欢结爱。每当此际,村中人便见天空中有“虹”展现。后来,美丈夫在风雨晦冥中带走他和陈氏生下的儿子,村里人又见到陈氏屋顶有大小二虹飞去。无疑,这个“美丈夫”是虹的化身,连他和凡俗女子文合所生的儿子也是一条小虹。在哈尼族民俗中,虹也爱占妇女的便宜,据说“雨后彩虹横空,妇女在山上喝水,遇之则肚子变大,那就是虹神为祟。”最后,他总结说:在民俗学中,两性间的媾和由于它的繁衍意义而导致它有使农业丰收的信仰。虹作为两性相合的意象也随之派生出丰收即富足的意义。据载,晋义熙年间,有个叫薛愿的人发现有虹探头到自家吸饮釜中水,吸得响声喷嗡。薛愿用车子装来酒汁倒入瓮中供虹饱饮。饮毕,在釜内吐有一堆黄金而去。从此,薛愿家“灾弊日祛而丰富岁臻。”世界上不少民族把男根或模拟物件视为吉祥物,都有佩饰男根或模拟物件以佑吉祥的习惯。在中国江淮民间,男子汉早上出门,遇见小男孩路旁撒尿,那无所谓,那天办事准顺;反之要是撞上未懂事的小女孩蹲在那里,那天定有不吉顺或触霉头的事。在这种意识作用下,虹作男性或交合的喻象在演生中也和其他喻象一样积淀下祯祥的意义。宋人黄休复所撰《命亭客话》卷五,说一位姓韦的官吏宴于成都西亭,有“虹霓自空而下,直入于亭,垂首于筵中”,把=桌子食撰吸春干净。韦公心中甚是惊骇。孰料十几天后,朝廷下文,升他为中书令。虹现原来是升官的吉兆。所以袁坷先生才说“虹见于人家之为祯祥。”
晁福林的《说殷卜辞中的“虹”——殷商社会观念之一例》则主要是从甲骨文的研究中探讨虹意象。他认为殷卜辞以“出虹”为灾祸之兆。出虹可以影响收成,造成祸患,这与《诗经》所谓“蝃蝀在东,莫之敢指”是一致的。甲骨文“虹”字并不起源于拱桥或玉璜之形,而是双首的龙形。殷人以见到它为灾祸之兆,由此我们可以窥见殷商时代“龙”的社会观念的一个侧面。总之,虹在古代是灾异之象,依照《山海经》虹“有双首”的说法,再加上甲骨文龙与虹两字的比较,以及古人“龙”与“虹”观念相合之处,我们可以得出认识说,甲骨文虹字源于人们对于双首之龙的想像,后世的拱桥及玉璜虽然与之形制类似,但却都发生于其后,不大可能是其源头所在。从甲骨卜辞的相关记载里面可以看到,商代实将龙分为有两类。一类是作为地名、族名的一般的龙;一类是受帝驱使而降旱之龙。卜辞里面并无龙降福佑的记载。作为双首龙形的“虹”,出现于天空是为凶兆,这与殷代的“龙”观念是符合的,或者可以理解为殷代龙观念的一个重要旁证。
王晖和王建科的《出土文字资料与古代神话原型新探》从神话原型来探究虹意象。他认为从出土文字资料来看,神话传说中牛郎与天帝之女织女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其原型是牛郎多次抛弃织女的婚姻悲剧。夏后启是其母化为石后崩裂而出的神话传说,原型是夏启之母在生启时,因难产而死。传说中“黄帝四面”的神话,曾被孔子解释成黄帝派使臣于四方,但在出土汉简中明确记述说黄帝有四张面孔,不过这应是宗庙中有四面的祭主之状。虹霓神话传说及形成原因甚多,据殷墟甲骨文来看,其原型是长有两个龙头且能以头入河流水溪饮水的动物。而子弹库楚帛书整合了上古零碎的创世神话资料,成为我国迄今能见到的最完整的创世神话故事。出土文献为古代神话原型的研究提供了最新资料,也为神话原型研究提供了最新视角。
牛天伟的《试论汉代绘画中的虹神形象及其功能》则从图像学的角度来研究虹意象,它主要侧重汉代的虹观念的探讨。虹霓是一种自然天象,我国古代关于虹觅的崇拜及其信仰习俗肇始于原始社会,并一直延续至近现代。汉代墓葬(祠堂)中亦刻画有虹觅画像,作为一种祥瑞图像而出现在汉画中的虹冤,其形象均为躯体向上夸曲呈弧形的双首合体龙,彰显出阴阳交合的虹龙神性。从虹神与其它画像之组合关系的层面上来考察,不难看出,虹神具有降雨以及祈福镶灾的宗教功能。虹神与雷神、风神、雨神及云神均属气象神,但虹神和风神、云神一样,其地位远不如雷神和雨神那样显赫,在上帝出现之前,虹神也曾是天界独立的自然神之一,也曾有过自己辉煌的历史。当上帝观念在人类意识中形成之后,虹神的地位也便随之下降,并变为上帝的从属神之一我国古代关于虹神的崇拜及其信仰风俗自有可靠文字记载的殷商时代一直延续到近现代。而汉画则以直观、形象的雕画艺术形式生动地记录了古代尤其是汉代人心目中的虹神观念。本文试以汉画中的虹神画像为例,结合典籍文献与民俗资料,略论虹神的形象及其功能。通过整篇的论述以及对汉画虹神画像的考察与分析,使我们对虹神的双首龙形象以及司雨、祈福的功能有了一个直观而又明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古代虹神崇拜习俗的了解。
赵宗福的《中国虹信仰研究》从民俗信仰出发来研究虹意象。他认为虹信仰是一个世界性的民俗文化事象,在中国也有悠久的历史传承。虹不仅屡屡以龙蛇、美人及女神衣饰、天弓、神桥等形象出现,而且形成了诸多有关虹的预兆与禁忌。依据大量文献资料和民族志材料,参照域外红信仰研究成果,运用民俗学、宗教学理论,较详尽地梳理和分析中国虹信仰中的虹形象、虹预兆和虹禁忌。
总结
对诗经中的《蝃蝀》篇的研究缺乏重视,这是现在诗经研究的缺陷。虹意象的研究虽然学者都从各自的角度来探讨,但缺乏统一,特别是没有同《蝃蝀》紧密联系,使得研究缺乏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