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字是如何从听觉发展成嗅觉的

1.先考察一下几个字的本义。首先是“聽”字,这是个形声字。左边的“壬”表声,“耳”表意,就是耳朵听见声音。右边的“/悳”,按传统说法,从直从心,表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其次是“听”字,在繁体字里,“聽”和“听”是两个字,所以要分开讲。“听”是个形声字,“斤”表声,“口”表意。“听”一开始是笑起来的样子,司马相如《上林赋》开篇“亡是公听然而笑”,这里的“听然而笑”就是从容地笑。捎带说一下,上面两个形声字,它们的读音和声旁不一样,这是今古音变迁的问题。此外,“听然而笑”里的“听”,有的词典标作“yǐn”,这也是有传承的。清代段玉裁就说“听”字是“宜引切”,就是“宜”的声母(y)加“引”的韵母(ǐn),所以读“yǐn”。接下来说“闻”字,还是个形声字,“门”表声,“耳”表意。当然,形声字里的声符往往也带一点表意的功能,所以“闻”字不妨理解为门里的声音。这就是“闻”和“聽”的不同,“闻”更慎重,有辨别的意思,所以有“心不在焉,聽而不闻”的说法。2.“闻”字何时从“听觉”发展到“嗅觉”,学者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讨论过这问题。张永言有一篇《再谈闻的词义问题》,说这事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因为《尚书》里有一篇周公写的《酒诰》,里面有一句: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不过,这个例子有争议。张永言觉得这里的“闻”对应“香”,让天帝闻到香,这“闻”自然是“嗅”的意思。但也有人觉得,闻不对应香,“登闻于天”就是“使天帝听到”、“使天帝得知”的意思。但是,再往下,《韩非子·十过》里说“闻酒臭而还”,《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微闻香泽”。“闻”在这两处肯定是“嗅”的意思,所以“闻”字发展到“嗅觉”还是很早的。3.写到这,想先交代一下“嗅”的造字逻辑。而要说明白“嗅”,得先说明白“臭”。“臭”字,上面一个“自”,下面一个“犬”。甲骨文里的“自”这个“自”其实是“鼻”的本字,它是鼻子的象形。因为人们说话指自己总是指着鼻子,所以后来“自”就被借去表“自己”了,要表示鼻子,就得在“自”下面加一个声旁“畀”。“犬”嘛,就是狗的象形。狗的鼻子很灵,古人用狗的鼻子追踪猎物,于是就造了“臭”字,既可以用作名词表示气味,又可以用作动词表示嗅。《易经·系辞上》说“其臭如兰”,这个“臭”就是名词气味;《荀子·礼论》说“三臭之,不食也”,这个“臭”就是动词嗅。后来,“臭”字更多的用作名词,甚至成了形容词,于是人们另造了一个字表示动作嗅。那个字是“齅”,左边一个鼻子,右边一个臭,用鼻子凑近气味,很讲道理。但这个字写起来实在太麻烦了呀,于是人们用“嗅”取代了“齅”,口鼻相通嘛,意思一下得了。4.讲完这堆没用的,可以聊聊“闻”字为何会从“听觉”发展到“嗅觉”了。用一个词来回答就是“通感”。所谓“通感”,就是把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它既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修辞现象。因为有通感的存在,表感觉的词可以互相借用,中外语言史上都有这个现象,表视觉的拿来说听觉,表听觉的拿来说嗅觉。下面到了举例时间:看君话王室,感动几销忧。(杜甫《西阁口号呈元二十一》)从兹耳界应清静,免见啾啾毁誉声。(白居易《重题》)这里的“看”和“见”都是听到的意思。其实,“闻”字也不只是嗅觉:王郎才见公主面,闻来魂魄转飞扬。(《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杜甫《晓望》)这里的“闻”都是看见的意思。当然,“闻”字也确实有点特殊。在口语中,它已基本放弃听觉,全面攻占嗅觉,我怀疑这和我们的文化不重视嗅觉有关。人们总想不起“嗅”的本字,总想借别的词来说“嗅”。在唐山、威海等地的方言里,人们还会用“听”表示“嗅”,他们闻到一个气味,会说“你听听这是什么啥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