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话土语表现力很强。有一些词汇粗听起来似乎平淡、平常;如果细品,你一定会觉得堪称精妙。
(一)
石磨比如“破磨”这个比喻,用以形容泼妇骂人时词锋犀利口无遮拦,就很形象。“磨”指的是石磨,这是民间把粮食研磨成粉末的传统工具。这种石磨由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柱形石块和磨盘构成。磨盘在下如盘状用以接受面粉;两块短圆柱形石块在上又上下叠合在一起,分别叫作上下扇。上扇有磨眼,粮食从这里慢慢漏下到两扇磨之间的罅隙处。两扇磨的接触面上均有錾凿出的磨齿,上扇磨转动就可以磨碎粮食,面粉从两扇磨的罅隙处纷纷飘落在磨盘上。除了磨粉,石磨也可以磨汁。做豆腐的时候,用水泡过膨胀好了的黄豆可以用它磨制成豆浆。如果石磨的磨齿和纹理由于长期使用已经损坏,石磨就成了“破磨”,破磨磨制面粉或者豆浆的时候必然失控,罅隙处流淌出来的面粉或者豆浆就会汩汩滔滔泥沙俱下了。那些乡间的女子,娘家贫寒难入富裕之家,无才无貌不曾受到过谁的娇宠;她们也许心高气傲,奈何整日为生计奔忙,丈夫和儿女不能给她带来慰藉和荣耀,挣扎在社会底层又看不见未来和希望。压抑在心底的愤懑,如活火山下面涌动的、炙热的岩浆,一旦有人彻底激怒了她们,正所谓“苍蝇没有窟窿繁蛆,恰遇见个卖藕的”——发起狠来的样子您可以脑补一下破磨磨浆的情状。
说话人顺手拿身边的事物和场景作比,让同一语境中的听众触发联想和想象,能够生出一份鲜活生动和意趣盎然。
我们的中华典籍中把“能言善辩,言辞流利”称作“滑稽”(读作“谷机”)。滑稽原本是一种酒器,大概某位古人看到有人妙语连珠吐风雅与滑稽“转注吐酒,终日不已”颇为相似,就欣然拿来做比喻,后人认同遂传播开来。《史记·滑稽列传》中的淳于髡、优孟等都是口才了得的人物。诸君你看,这种用器物性状作比喻的手法,我们农人和古代的知识分子居然是一样的。是吧?
(二)
织布机东北方言小品里常出现“chapi”这个词”,文字媒体常写作“岔劈”。“岔劈”其实应该写作“差纰”。这是土语进入了文言词,然后再回到口语的一个例子。从语言学角度看,非常有意思。“纰”的本义是“所织的布帛上经纬线没有处理好的地方”。像“纰疏”“纰薄”包括“纰漏”一开始都是指织品中存在的问题,后来被有心人借用泛指错误了。
我们河南方言也经常用到“差纰”这个词。大致意思与“差错”差不多,主要是指处理或者做某事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发生了意外,与某个当事者的主观愿望相背离;也可以用作对某人的意图理解错了。比如“我把这事儿给弄chapi了”、“你看,我想的是这,你弄的是那!chapi了不是?”从表达效果看,比用“差错”“错了”等词语显得灵动调皮,有一定的幽默色彩。当然了,“差纰”这个词是作为口语使用的,用在俏皮的对话中。文字媒体把语音变成了文字,把“chapi”写作“岔劈”确实比写成“差纰”看起来更符合语境,能更好地再现对话的氛围。读者诸君,您认为呢?
(三)
耕地我们本地的土语中还有一个形容词,叫“牛走驴不曳”。先说道说道牛马驴骡这些大型牲畜。在农耕时代,这些大牲畜是农人亲密的伴侣。我们家就多年养牛,也养过驴和骡子。这些大牲畜各有分工。马和骡子叫“快牲口”,主要用途是运输;牛稳健且力大持久负责,耕地。驴介于牛和骡马之间,但它体型小没多少力气:拉车不如跑得快,耕地耙地又不如牛耐劳,还多出了没记性不听使唤的犟脾气。虽然如此,由于驴对饲料的要求不高容易养活,因此它和牛仍然是农人最得力的帮手和相依的伴侣。骡子后来被农家淘汰是因为它不能生育,不能够可持续发展;马淡出人们的视野却另有原因。耕种是重要的农活,耕地和负重却是马的短板。而且马的性子太急,天生的个人英雄主义气质。你看影片中的战马迎着枪林弹雨而上,个个像冲锋陷阵舍我其谁竭尽全力无畏无惧的“黑旋风”李逵。战马在长途疾奔中甚至会突然倒毙,拉套的时候也是,一贯的奋力前行。农人不需要它这样拼命。一般农家养一头牛用于耕地,养一条驴负责拉车运输。耕地耙地时候,必然得牛驴合犋。古人说“骐骥不能与罢驴为驷”,就是由于马跑得快,驴跟不上脚步。犁地的时候如果牛与驴合犋,则相比之下又显出了驴没有足够的力气:牛这一方“不待扬鞭自奋蹄”,绷紧了套绳前行,驴这一面却是四条腿打颤身子向后缩。弄得驴和牛思想混乱信念相悖离心离德。——这就叫“牛走驴不曳”。海德格尔说过:“土语是任何一种语言生成的秘密源泉。任何蕴含在自身中的语言精神都从此一秘密源泉流向我们。”说得好有道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