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捡瓷片到改写中国绘画史记全国政协委员毕

白癜风去哪里治疗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vxbdf/
工步营造画坊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没错!可是我说:是瓷片也会发光。您相信吗?不瞒您说,瓷片不仅会发光,而且光彩夺目,光可鉴人。今天,我就给您讲讲一位政协委员和他的瓷片的故事。一毕克官,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著名漫画家、收藏家,也是一位古瓷片的搜集者、爱好者、研究者。中国是瓷器古国,瓷器大国,据说英文China中就有“瓷器”的意思。大约在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瓷器的前身——陶器;到了汉代,已经制作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瓷器;宋代,以哥、汝、官、钧、定为代表的瓷器精品更是美轮美奂,无出其右。数千年来,散落与埋藏在神州大地的瓷器、瓷片不计其数,它们或记载着历代能工巧匠薪火相传的心路历程,或吟唱着平民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孜孜追求,亦或记载着文人墨客对这片热土的崇尚与讴歌。说起与瓷片结缘,出于偶然,却也必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毕老因病在家休息。由于喜欢运动,在家休息也坐不住,清晨的户外散步,成为休养生活的必修课。他说:“新鲜空气,对我来说,比任何药品都重要。”一天早晨,毕老走到一个建筑工地,看到渣土中露出几片被雨水冲刷过的亮晶晶的青花瓷片,于是他就捡了起来,瓷片上的图案颇为美观,栩栩如生,他爱不释手,带回家后亦受到家人的称赞。“你有兴趣,何不天天都去看看捡捡呢?这也是一种活动呀。”毕老的夫人也是搞美术的,她的一句话,启发了毕老。“是呀!这不也是一种锻炼方式吗?再说我平素就喜爱青花瓷绘,顺便收集一点资料不也很好吗?”毕老暗暗地想。从此,附近的建筑工地、管道施工地、新住宅区都成为毕老的常到之地。改革开放后,北京大搞基本建设,在附近的工地里,碎瓷片到处都是。可工地不是什么人都能随便进去的。一天,毕老在一个工地边上捡瓷片,一位工人师傅问他,“你捡那玩意儿有什么用?”“我是画画的,这上面都是古代图案,可以做参考”。毕老的解释,得到工人们的理解。他们慢慢围拢过来,观赏着毕老捡到的瓷片,“大明成化”的,“大清康熙”的,大家议论纷纷。还有人告诉毕老说,早两天挖出过几块大块的,也挺好看,不过运走了;一些人表示,以后再发现了,给您留着。果然,几天后毕老再来这个工地时,发现在新挖的沟旁躺了几个完整的碗底,他心里明白,这是工人师傅有意给他留的。一来二去,他和工人们混熟了,工人们也开始帮助他收集瓷片。有一回,建国门附近工地上的一位工人师傅给毕老攒了多块瓷片,存在宿舍里,等毕老来了,他亲手交给毕老……毕老可不是单单为了捡瓷片,无论在哪里发现了有价值的瓷片,他就千方百计地查找史料,了解当地历史上的情况。这个地方古代叫什么,什么人住过……在灯市口妇联宿舍工地上,他捡到一批相当精美的宋、元、明几代的瓷片。毕老心想,这里怎么会集中了几个朝代的瓷片呢?回家一查资料,原来这里是明代严嵩、严世藩父子的府第。就这样,毕老捡瓷片的兴趣越来越浓。他有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各处捡瓷片的经历。逐渐地,捡瓷片的范围扩展到全国,北起黑龙江,南到海南省,可以说走到哪里就捡到哪里。二随着收集的瓷片越来越多,历朝历代瓷器发展的脉络逐步展现在毕老眼前,他敏锐地感觉到,这不是一堆堆碎瓷片,而是上千年的瓷器发展史;这不是瓷器上几笔随意画下的人物、花鸟,而是一部完整的中华瓷绘史;这些瓷片,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真实写照。毕老的想法,得到当时很多大家的认可。著名国画家程十发先生知道毕老收藏了许多瓷片时,建议他选编一本有关鱼类的画册,他说他非常喜欢瓷片上鱼的图案。黄苗子先生建议毕老把瓷片上好的人物、风景整理、放大,当成一幅幅古代画作,结集出版。受到这些前辈和同行的鼓舞,毕老决定对民窑瓷绘艺术展开系统研究。毕老开始收集历朝历代对瓷器研究的书籍,然而遗憾的是,历代史籍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