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读余书屋
来源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古文底子薄,收集了几个现代学者的注译本来读。第一遍,一个字一个字揿着读,便有了几个不解:
白话译文,理解应与中外文翻译一样,不可随意添减。比如“谁可顺此事”,白话译成哪个人可以顺应天时来继承帝位。顺即继承,白话中蹦出“顺应天时”,看上去使文意显豁,但反让继承落了空。
似当注而不注,不必注而注:“殛鲧于羽山”,殛通常意诛杀,此处指流放,按例应注。有一本未注,而“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中“往往”特别注“常常”,似有添足之嫌。相比之下,不如注下“至”字,指司马迁所到之处,对一般读者更为有益。
同一字先出不注,后出才注;或前后注而不一。上段举例的殛字一句,先出于五帝本纪。一本先不注,待夏本纪重出时才注杀戮,并标读音。但白话译为流放。注与译不对茬。一本先注诛,指明这里是流放的意思。到本纪二,只注殛为杀,又困极。唯一本前后注一致,流放。
古书注释在于用心专心细心,其成果放能嘉惠他人。开读《史记》的用书,选择的是好的出版社,也是学界推许的。才读三十来页,三个版本转来转去,就遭此困惑:弄不清是自己学养不足太浅,还是作者漫不经心?推想,上面状况的出现,或许有多人参与协助,比如作者的学生或同学,彼此不呼应,各写各的,之后又未由一人细细统观。这固然是猜测而已。
深觉读书不易,真不如昨晚散步,见一家新开鲜啤酒馆,便进去坐吧台干一大杯啤酒来得轻松爽快。新开店,大庆来的女老板,买一杯赠一杯,先记下帐,说好今晚再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