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道理只是理,还不是道道只能自己

今天,我们将继续第72章《真正权威》第三段第四层面的分享。

这段的原文:“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这是本章的最后一个层面,这是指明白做人做事的准则,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但从不炫耀自我的能力与功绩,目的就是要避免把自己从整体中割裂出来。

这段我们分三部分分享一下。

首先,突出自我,是绝大多数人的问题。

人的意识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突出自我,就是特别容易把个体从整体中割裂出来,这是所有意识问题的根本所在。

从现代系统理论来说,个人能力的强大,是以社会集体做依靠的——一个人身居高位,是社会体制正常运行的需要,不仅仅是个人素质与能力的体现。

如果把自己超脱出体制之外,而对自己所处的系统随意作为,那肯定是会出问题的,那相当于把树从土里连根拔起。

其次,任何事物都不属于我们,他们的意义是帮我们觉悟。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专属哪一个人,即使是您发现了某一真理,但也不归属于您,您必须与大众一起分享,分享后的结果是整体受益,您个人也跟着一起受益。

也许发现真理后,首先受益的是您自己,如果您能与大众一起分享,您个人将受更大的益;如果您要把发现的真理隐藏起来归自己所有,并只为个人利益所用,那真理也将变成谬误。

有人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但不要忘记,真理永远是为大众服务的,这是“圣人自知而不自见”的根本所在。

实际上,真理只是理,还不是真——真必须在做到与分享中,从内心生出来,内心升起的那种力量,才是属于我们的。

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像物理是理,不是物一样。

对于真理的认识,不同经历和“资质”的人,需要不同的时间去消化吸收,如果操之过急,或者特别突出自我的功劳,势必会给别人带来不满情绪,也势必会屏蔽宇宙集体意识力量的联接与流经,其结果会适得其反。因此,圣人“自爱而不自贵”。

再次,“故去彼取此。”

这里的“彼”是指自见、自贵;而“此”是指自知、自爱。

能做到这样,就能平衡自己与大众的关系;就不会产生“厌恶”的思想情绪;就不会去用自我意识的权威迫使他人要听从自己、服从自己。

“厌恶”的情绪是对现实的不满,既是对他人与外界的不满,也是对自我现状的不满。前者的“厌恶”和后者的“厌恶”都说明自己没有在道上,只是漂在情绪中,浮在理想内。

而道,恰恰在自己所处的现实世界里,人绝不能厌恶自己所在的环境,而是要深入其中,并找到与其合二为一的感觉,这样您才能超越自己。

第七十二章,综上所述

这一章,开篇是谈治国,篇末却又归结到个人修养——自知、自爱,是超越了功名利禄的最高的人格形象。

将治国与修养相提而并论,既是《道德经》的一大特色这也是老子智慧的一大体现。

《道德经》成书已有多年,只有短短81章,多字。

身处21世纪,中国人要学《道德经》,外国人也一样。

虽然道德经只有字,但是却字字珠玑,非常深奥,因此对对道德经这本书,很多伙伴都说看不太懂,所以,推荐大家可以尝试读一下白话文图解的版本的《道德经》。

白话文图解版本的《道德经》,内容简单易懂,不但自己可以在书中寻找做人与处事的大智慧,还能跟孩子一起感受国学文化的熏陶,弘扬中华文化。

书中注释完整,除却原文外,还有完整版的解析,不用担心看不懂懂得困扰,而且书中还有多副的彩图,所以不用担心会枯燥。只要静下心来看完,相信都会对你们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反复阅读,结合自身的情况,就能在无形中,给生活带来其他的出口。

这套书是一套四本,全精装的书,内容简单易懂,印刷清晰,读完还可以收藏。

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职场的人际交往中亦或是在商场中拼搏,都建议读一读道德经。不仅仅是能够开阔视野,获取知识,最重要的反而是可以磨炼自己的心性。让自己能把浮躁的情绪慢慢沉淀下来。

所以,不论是经商还是为人处世,或者是身在职场,想要过的好一些,可以读读这套《道德经》。一千人的心中,有一千种老子的《道德经》,读完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样理解的。有时间能在这繁杂的社会沉淀下自己,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而且这套书并不贵,只需要59.9块钱,现在随意吃个工作餐都要几十块钱了,而这套书却能看很多年,终身受益。

点击下方商品卡就可以购买了:

TM-国学经典周易道德经山海经黄帝内经史记三十六计资治通鉴小店¥59.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