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这一年秦始皇再次东游,在博浪沙被张良派出的刺客惊扰,秦始皇派人抓捕,没有结果。然后,再次来到山东烟台,登上芝罘山远望大海,此次他们在芝罘山上刻石留念,歌颂大秦的功德,共两段文字,分别刻在同一块巨石的两个石面上,首先第一段内容介绍了这次刻石的事件背景,第二段内容是具体的歌颂大秦的颂词。最后,秦始皇南下琅琊郡,最后取道上党郡,返回咸阳。
值得一提的是,与前面几篇刻文相比,这篇刻文的文辞明显不如前面几篇优秀,尤其是其中的动词近义词连用组合中,有好几处明显不合适的地方。
(一)
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
东:向东、朝东,副词。
游:游览、游玩,动词。
至:到达、来到,动词。
阳武:秦置阳武县,在今河南原阳东南。
博狼沙:又名博浪沙,古地名,历史文化名地,位于河南省原阳县城东郊,现名古博浪沙。历史上,因韩国丞相后裔张良曾派人在此地刺杀秦始皇帝未遂而名扬天下。
为:被,介词。
盗:盗匪、叛乱者,名词。
所:为(名词)所(动词)的结构形式,为…所…,共同构成被动结构。
惊:受惊、惊动,动词。
求:寻找、寻求,动词。
弗:没有,否定副词。
得:获得、得到,动词。
乃:于是,逻辑副词。
令:命令,动词。
大:大范围地、大规模地,副词。
索:搜索、寻求,动词。
译文:赵政二十九年,秦始皇向东方游览。到达阳武博浪沙之中的时候,被盗匪所惊扰。寻找盗匪没有找到,于是命令天下大范围搜索十天。
(二)
登之罘,刻石。其辞曰:
登:登临,动词。
之罘:山名,也作芝罘,在今山东烟台市北。
刻石:刻字于石。
其:代词,指的是刻下的文字。
辞:言辞、文辞,名词。
曰:说,动词,汉语中的“曰”和英语中的say是完全相同的表达方式。
译文:登上芝罘山,刻字于石。其文辞是:
(三)
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皇帝东游,巡登之罘,临照于海。从臣嘉观,原念休烈,追诵本始。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威燀旁达,莫不宾服。烹灭彊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群臣诵功,请刻于石,表垂于常式。
1、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维:助名词。
时:季节、季度,名词。
在:处于、位于,动词。
中春:即,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
阳:温暖的,形容词。
和:暖和的、和煦的,形容词。
阳和:形容词近义词连用,此处作为名词使用。
方:助动词,表示进行。
起:开始、兴起,动词。
译文:赵政二十九年,季节在仲春时节,温暖和煦正在兴起。
2、皇帝东游,巡登之罘,临照于海。
巡:巡视、到各地视察,动词。
登:登临,动词。
巡登:动词近义词连用。
临:临视、从高处往下看,动词。
照:明察、察看,动词,这个“照”字用的非常不好。
临照:动词近义词连用。
于:在,介词。
译文:皇帝向东游览,巡视并登临了芝罘山,站在山上临视东海。
3、从臣嘉观,原念休烈,追诵本始。
从臣:跟从的大臣们。
嘉:赞美、颂扬,动词。
观:观察、审查,动词。
嘉观:这两个动词连在一起也不恰当。
原:推究、溯源,动词。
念:思虑、思考,动词。
原念:动词近义词连用。
休:美好的,形容词。
烈:功业,名词。
追:追念,动词。
诵:述说、详述,动词。
本:根源、本原,名词。
始:根本、本原,名词
本始:名词近义词连用。
译文:跟从的大臣们美好地审视过去,推究和思考美好的功业,追念和述说功业的本原和根本。
4、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
大:伟大的,形容词。
圣:圣上,名词。
作:创制,动词。
治:治理、管理,动词。
作治:这一组合也非常不好。
建:建立、创设,动词。
定:确定、规定,动词。
建定:动词近义词连用。
显:传扬、显扬,动词。
箸:显现、显扬,动词。
显箸:动词近义词连用。
纲:纲维、法度,名词。
纪:纲领、纲纪,名词。
纲纪:名词近义词连用。
译文:伟大的圣上创制和治理秦国,创设和确定法律和法度,传扬和显扬法度和纲纪。
5、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
外:对外、在外,副词。
教:教导、训诲,动词。
光:通“广”,广泛地、普遍地,副词。
施:散布、施加,动词。
文:美善的、美好的,形容词。
惠:恩惠、恩德,名词。
明:阐明、明白,动词。
以:用、使用,动词。
义:道义、道理,名词。
理:道理,名词。
义理:名词近义词连用。
译文:对外教诲各诸侯,广泛地散布恩惠,使用道义和道理向他们阐述。
6、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
回:奸邪的、邪僻的,形容词。
辟:通“僻”,邪僻的,形容词。
回辟:形容词近义词连用。
贪:贪婪的,形容词。
戾:暴戾的、乖张的,形容词。
贪戾:形容词近义词连用。
厌:满足,动词。
虐:侵害、残害,动词。
杀:攻杀、杀戮,动词。
虐杀:动词近义词连用。
已:停止,动词。
译文:六国的君主们都奸邪、邪僻之人,贪婪暴戾而不知满足,侵害攻杀而没有停止。
7、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
哀:同情、怜悯,动词。
众:众人、民众,名词。
遂:于是,逻辑副词。
发:派遣,动词。
讨:讨伐,动词。
发讨:这两个动词的连用,又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说,这篇刻文的作者水平一般,并不真的通晓文法。
师:军队、部队,名词。
奋:施展、发挥,动词。
扬:发扬、发挥,动词。
奋扬:动词近义词连用。
武:军事,名词。
德:恩德、恩惠,名词。
译文:皇帝怜悯民众,于是,派遣军队讨伐他们,施展和发扬军事恩惠。
8、义诛信行,威燀旁达,莫不宾服。
义:正义,名词,此处用作副词,方式副词,通过正义、借助正义。
诛:治罪、惩罚,动词。
信:诚信、信用,依然是用作副词,方式副词,通过诚信、借助信用。
行:行事,动词。
威:威力、威风,名词。
燀(chǎn):盛大的、旺盛的,形容词。
旁:广泛地,副词。
达:到达,动词。
莫不:双重否定,加强肯定语气。
宾:服从、归顺,动词。
服:服从、顺服,动词。
宾服:动词近义词连用。
译文:通过正义来治罪,借助诚信来行事,威力旺盛,广泛到达各地,没有不归顺和服从的。
9、烹灭彊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
烹:烹煮、烧煮,动词。
灭:消灭、消除,动词。
烹灭:这两个动词的连用,也是不合理的,尤其是“烹”字用的有点莫名其妙的。
彊:即,强,强横的,形容词。
暴:凶恶的、残暴的,形容词。
彊暴:形容词近义词连用,此处用作名词,强横的国家和残暴的国家。
振:赈济、救济,动词。
救:救助,动词。
振救:动词近义词连用。
周:周济、保全,动词。
定:安定,动词。
周定:动词近义词连用。
四极:四境,指国境内的全天下。
译文:消灭强横的和残暴的国家,赈济救助百姓,保全安定国境之内的天下四方。
10、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
普:普遍地、广泛地,副词。
施:实施、施行,动词。
明:清楚的、明白的,形容词。
法:法令、法度,名词。
经:治理、管理,动词。
纬:治理,动词。
经纬:动词近义词连用。
永:永久、永远,副词。
为:是,系动词。
仪:法度、法则,名词。
则:准则、法则,名词。
仪则:名词近义词连用。
译文:广泛地实施了明确的法律,以此来治理天下,永远是法则和准则。
11、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
大:伟大的,形容词。
矣哉:两个句末语气词连用,用来加强对前面的形容词的感叹语气。
宇:国土、疆土,名词。
县:通“寰”,疆土、天下,名词。
宇县:名词近义词连用。
承:继承、接受,动词。
顺:顺承、顺着,动词。
承顺:动词近义词连用。
圣:圣上,指秦始皇。
意:心意、意志,名词。
译文:真是伟大啊!疆域天下之中,全都接受顺承圣上的心意。
12、群臣诵功,请刻于石,表垂于常式。
诵:述说、详述,动词。
功:功业,名词。
请:请求,动词。
刻于石:刻字于巨石。
表:通“标”,表率、榜样,名词。
垂:留传,动词。
常:恒久的、长久的,形容词。
式:样式、法式,名词。
译文:群臣述说功业,请求刻字于巨石,表率留传于恒久的法式。
(四)
其东观曰:
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览省远方。逮于海隅,遂登之罘,昭临朝阳。观望广丽,从臣咸念,原道至明。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彊。武威旁暢,振动四极,秦灭六王。阐并天下,甾害绝息,永偃戎兵。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作立大义,昭设备器,咸有章旗。职臣遵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黔首改化,远迩同度,临古绝尤。常职既定,後嗣循业,长承圣治。群臣嘉德,祗诵圣烈,请刻之罘。
其东观曰。
其:它的,指的是前面“请刻于石”之“石”。
东:东边的,形容词。
观:外观、外面,名词。
关于这一段刻文,自古以来,居然产生了很多很多的争议,争议的中心居然是关于这段刻文究竟是刻在什么地方,主要分为两派观点:
(1)多数学者认为,东观刻石与之罘刻石共同立于之罘(今芝罘)山上。如宋代赵明诚《金石录》:“案《史记·本纪》,始皇二十九年登之罘山,凡刻两碑,今皆摩灭。”近代学者容庚《秦始皇刻石考》持相似观点:“之罘山在今福山县东北三十五里,始皇二十九年,登此山凡刻两石。”但两人都未言明作出这一判断的具体缘由。
(2)另一派观点认为不在芝罘山上,例如,李鼎铉《东观刻石位置考》指出,“东观”应解释为之罘之东的某处,东观刻石不立于之罘山上。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考证东观刻石的具体所在,指出东观刻石立于成山的可能性。他认为,“东观”表明此地在之罘以东,“观”指的是行宫建筑,成山存在秦代行宫遗址。
出现这些争论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录了东观刻石铭文,但对东观刻石的立石、刻石过程记载阙如。司马迁将该铭文以“其东观曰”为界,与之罘刻石铭文相区分,共同录入《史记》,由此削除了东观刻石的主体地位,使其看似依附于之罘刻石而非独立存在。
出现这种争论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他们可能都不识字,在“其东观曰”四个字中,至少他们不认识“其”字,如果他们认识这个字,那么,对于此处的理解就不会出现这种可笑的分歧。这里的“其”很明显是代词,只要弄懂它代指的是什么,不就一切都清楚了吗。这一句中的“其”指的就是上面的“请刻于石”中的“石”,也就是说,这两段刻文是刻在同一块巨石上的,如果我们去分析这两段刻文的内容,就会发现,和前面所讲的《琅琊刻文》相同,这两段刻文也是一段用来解释刻石的背景,一段用来赞颂大秦的恩德,只不过和《琅琊刻文》中的顺序相反,《琅琊刻文》中是先交代了颂词的内容,然后交代的刻石的背景,而这里是先交代了刻石的背景,然后下面这一段才是颂词的内容,颂词才是刻石的最终目的,上面这一段只是用来交代刻石的原因,向后人解释说明,此时他们为什么要在此处刻石。此处我对于这一分歧的确定,采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微观上的语言知识,也就是注意到了关键的“其”字,二是宏观上的同类比对,也就是注意到了把这里的《芝罘刻文》和之前的《琅琊刻文》进行比较,从而推导出其中相同的结构,用已知的和确定的知识来推到未知的和不确定的知识。
1、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览省远方。
维:助名词。
春:在春天,时间副词。
游:游览、游玩,动词。
览:观察、考察,动词。
省(xǐng):省视、视察,动词。
览省:动词近义词连用。
远:远方的、遥远的,形容词。
方:地区、地方,名词。
译文:赵政二十九年,皇帝在春天外出游览,考察和视察远方的地区
2、逮于海隅,遂登之罘,昭临朝阳。
逮(dài):赶到、等来到,动词。
于:在,介词。
隅(yú):角落,名词。
遂:于是,副词。
登:登临、登上,动词。
之罘:芝罘山,名词。
昭:显扬、显示,调查。
临:临视,动词。
昭临:这两个动词连在一起也不恰当。
朝:早晨的,形容词。
阳:太阳,名词。
译文:等来到大海的角落之处,便登临芝罘山,临视大海上清晨的日出。
3、观望广丽,从臣咸念,原道至明。
观:观看,动词。
望:远望,动词。
观望:动词近义词连用。
广:广阔的、辽阔的,形容词。
丽:丽景、美丽的景色,名词。
咸:全部、都,副词。
念:思考、考虑,动词。
原:推究、溯源,动词。
道:道义、道理,名词。
至:最,副词。
明:明白的、清楚的,形容词。
译文:观看并远望广阔的丽景,跟随的大臣们都想起了过去,推究道理至最清楚的程度。
4、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彊。
圣:圣上,指秦始皇。
法:法律、法令,名词。
初:刚刚、最初,副词。
兴:兴起、开始,动词。
清:清理,动词。
理:整理、使有条理,动词。
清理:动词近义词连用。
疆:疆域、疆界,名词。
内:之内,地点副词。
外:在外、对外,副词。
诛:治罪、惩罚,动词。
暴:凶恶的、残暴的,形容词。
彊:即,强,强横的,形容词。
暴彊:形容词近义词连用,此处用作名词,强横的国家和残暴的国家。
译文:始皇的法令刚开始兴起,清理并整理疆域内的一切,对外惩罚强横和残暴的国家。
5、武威旁畅,振动四极,秦灭六王。
武:军事、军力,名词。
威:威力、威风,名词。
旁:广泛地、普遍地,副词。
畅:畅通、舒畅,形容词。
振:通“震”,震憾、震惊,动词。
动:震撼、震动,动词。
振动:动词近义词连用。
译文:武力的威力遍地畅通,震撼天下四方,大秦灭除了其他六国。
6、阐并天下,甾害绝息,永偃戎兵。
阐:开拓、开辟,动词。“阐”的这个语义仿佛是专门为此处的这一表达而发明的。
并:吞并、兼并,动词。
阐并:动词近义词连用,但是,用的并不好。
甾:同“灾”,灾害、祸患,名词。
害:灾害、祸害,名词。
绝:断绝、停止,动词。
息:停止、停息,动词。
绝息:动词近义词连用。
永:永久地、长久地,副词。
偃:停止、停息,动词。
戎:武器的总称,名词。
兵:武器、兵器,名词。
戎兵:名词近义词连用。
译文:开拓并吞并了天下,祸患和灾害断绝并停止了,永久地停止了兵戎之争。
7、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
明:清明的、修明的,形容词。
德:道德、品行,名词。
经:治理,动词。
理:治理、管理,动词。
经理:动词近义词连用。
视:视察、治理、处理,动词。
听:治理、管理,动词。
视听:动词近义词连用。
译文:皇帝有清明的品德,治理和管理疆域之内的一切,处理和治理政务而不懈怠。
8、作立大义,昭设备器,咸有章旗。
作:创制、创作,动词。
立:设置、设立,动词。
作立:动词近义词连用。
昭:彰明地、显著地,副词。
设:创立、创设,动词。
备:设施,名词。
器:器具,名词。
备器:名词近义词连用。
章:旌旗,名词。
旗:各种旗帜,名词。
章旗:名词近义词连用。
译文:创制和设立了伟大的道义,彰明地创设了众多的设施和器具,全都具备旌旗和各种旗帜作为标志。
9、职臣遵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
职:职位,名词。
职臣:有职位的大臣。
遵:遵照、遵从,动词。
分:区分、分别,动词。
遵分:这也是一个不正确的动词近义词连用,或许此处说是动词反义词连用更合适一点,但是,不管怎样,这两个动词的连用都不合适。
所行:所行使的职权,“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嫌:疑惑,动词。
疑:疑惑、迷惑,动词。
嫌疑:动词近义词连用,此处用作名词。
译文:有职位的大臣们都遵守各自的职责,彼此区分,各自都知道自己所行使的职权,做事情没有疑惑和迷惑。
10、黔首改化,远迩同度,临古绝尤。
改:改变,动词。
化:变化、改变,动词。
改化:动词近义词连用。
远迩:远近,本是形容词反义词连用,此处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的人们和近处的人们。
同:相同的,形容词。
度: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名词。
临:临视、俯视,动词。
古:古代,名词。
绝:极、最,副词。
尤:最优异的,形容词。
译文:老百姓都改变和变化了,远近之人使用相同的度量标准,俯视整个古代都是最优异的。
11、常职既定,後嗣循业,长承圣治。
常:长久的、恒久的,形容词。
职:职位,名词。
既:已经,助动词,表示完成。
定:确定、决定,动词。
後:同“后”,后代、子孙,名词。
嗣:后代,名词。
後嗣:名词近义词连用。
循:遵循、沿着,动词。
业:功业,名词。
长:长久地,副词。
承:继承、顺承,动词。
圣:圣上,名词。
治:统治,名词。
译文:恒久的职位已经设定,后代子孙遵循功业成就,长久地继承圣上的统治。
12、群臣嘉德,祗诵圣烈,请刻之罘。
嘉:颂扬、赞美,动词。
德:恩德、恩惠,名词。
祗(zhī):恭敬地,副词。
诵:述说、详述,动词。
圣:圣上,名词。
烈:功业,名词。
请:请求,动词。
刻:刻石,动词。
之罘:于芝罘、在芝罘,地点名词用作地点副词。
译文:群臣颂扬恩德,恭敬地述说圣上的功业,请求刻字于芝罘山。
(五)
旋,遂之琅邪,道上党入。
旋:返回、归来,动词。
遂:于是,副词。
之:到、前往,动词。
道:取道、经过,动词。
上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始设中国为36郡,置上党郡,治所位于今天的长子县。初期包括沁河以东山西东南部大部分地区。
入:到达,动词。
译文:返回,于是前往琅琊郡,取道上党郡,到达咸阳。
蓦然回首,不知不觉之中,世上好像已无读不懂的诗书典籍,亦无参透不了的文章,而且,这种能力是通过语法这种理论性的知识来获得和实现的,理论性知识的特点是可以快速且大规模地适用于人群之中,让普罗大众皆可受益,从而可以开启无尽智慧,由此想起了《摩诃般诺波罗密多心经》结尾处的咒语。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所以念动《到达智慧彼岸咒语》,也就是念动如下咒语: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得渡得渡,得渡彼岸,一起得渡彼岸,成就顿悟真理的智慧境界。
欢迎转发、评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