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里面那个神奇的预言无比正确地预言

一、千古传颂的预言

如果来一次中国历史上神奇预言者的评定,

从预言的知名度、准确度、影响力来综合评定的话,

当选的预言者恐怕是楚南公无疑了。

因为他的星火燎原式的预言,不仅得到了奇迹般的应验,而且至少深远地影响着历史和文学。

因为楚南公说了一句历史上很牛、为大家都熟知的神奇预言: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信念坚定,语气见决心;言辞断然,论定有信心!

就是这八个字,让楚南公彪炳史册、名垂千古。

当然,历史也很快用事实印证了楚南公的预言。

太史公司马迁把这段历史连同这句话都写进了《史记》。

陆游把这句预言,赋予了国仇家恨的愤怒、吞敌复国的志气和与子同仇的呼唤!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陆游《金错刀行》

这句话也成就了蒲松龄的千古名对: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有志者事竟成”的坚毅、勇猛与精进,成为万万千千有志之士的座右铭,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

楚南公的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二、壮怀激烈的誓言

《史记·项羽本纪》的原文是这样的:

“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秦楚中间的恩怨情仇:秦国张仪玩弄楚怀王、让楚国从七雄最大沦落到任人宰割、最终无罪国灭的悲惨历史,暂不论述,且看与今天话题密切相关的后半句。

关于楚南公,是楚国名南公、善于阴阳的预言者。

裴骃在《史记集解》中解释:“徐广曰:‘楚人也,善言阴阳。’文颖曰:‘南方老人也。’”

宋苏轼《竹枝歌》写楚南公:“千里逃归迷故乡,南公哀痛弹长铗。”

那么,这里的三户是究竟的哪三户呢?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的三户学术界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说法:指地名,位于丹江口水库一带,历史上这里有楚国的三户城。

第二种说法:指楚国大三姓,屈、景、昭。

第三种说法:比喻,三户人家,比喻力量小,决心大。

显然是第三种说法,更合乎本意、道理与事实。

这句产生于反抗秦统治的时代名言,除其代表了一种情绪化了的坚定信念之外,又不可思议地与历史演进的过程吻合。

据《史记·项羽本纪》载,早在楚怀王客死于秦时,楚国的南公就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它先验而无比正确地预言了亡秦的真谛:即亡秦这一事业乃起于楚,又终成于楚。

风起云涌:楚人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三、风云激荡的时代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不仅凝聚了楚国后人反抗秦朝的人心,而且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说三户并不一定就是实指只剩3户人家,而是虚指剩下很少很少的人。

就楚国来说,因为被秦所灭,加上战国时期和秦国之间的外交惨剧,使两国的仇怨非常深。

由此,对于楚国百姓来说,即便只有几户人家,也会推翻秦始皇建立的秦朝。

为何说秦国是亡在楚人的手里呢?

在秦末,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起义的团队,都是楚人为主体。

第一个搞农民起义运动的陈胜是楚国人。

众所周知,灭秦的最大的两个功臣,一个是项羽,另一个就是刘邦。这两个人恰恰也是楚国人。

大秦土崩瓦解正是和他们三个相关的,若是非要说三户人,也就是陈胜、项羽和刘邦,他们三户把秦国给干掉的吧。

项羽起兵反暴秦

1、第一户:陈胜吴广

尽管说陈胜没有见证大秦的灭亡,但是,他是揭开了反对暴秦的序幕。

就是他喊了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然后天下人都开始起义,都开始反叛秦国了。

在这些人当中,就有两个是后起之秀,一个是项羽,一个是刘邦。

2、第二户:项羽

特别是楚国将领项燕的后人——项梁、项羽,就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陈胜吴广起义,各路义军纷纷配合,项梁、项羽率军攻秦。

范增去拜见项梁说:“秦灭六国,楚国最冤”。

楚国的南公说过即使整个楚国只剩下三个氏族都会报仇雪恨团结起来消灭秦国的。”

于是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得到人民的拥护而迅速壮大实力。

灭秦过程中,项羽起的作用是最为关键的。巨鹿之战有力地动摇了大秦的根基。

3、第三户:刘邦

不过,第一个杀入到长安的人却是刘邦。

主力军都被项羽给拖住了,刘邦在进入关中,肯定也就没有压力了!

刘邦因为先到了关中,当时的秦王子婴,就主动的投降给了刘邦,把玉玺和宫殿也都交给了刘邦。

所以说刘邦也是灭秦的主力呀!

从此,秦国就灰飞烟灭了,秦始皇的后代,基本上也都被斩草除根了。

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

结语:

天道好还。

你所付出的,必定回到你的身上。

“一家饱暖千家怨,万世机谋二世亡。”

秦始皇本想谋划他们家家天下千秋万代,可惜仅传了两代到秦二世手里就完蛋了。

灭掉秦国的正是陈胜吴广、项羽和刘邦三个楚人为骨干的团队!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被历史神奇地应验了。

秦和楚之间,就这样完成了一次因果循环。

书香居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点评,期待师友们的宝贵意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