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在领导眼里,服从比对错重要

北京儿童湿疹医院 http://m.39.net/news/a_9092307.html

《资治通鉴》汉纪孝景皇帝后元元年前年

帝居禁中,召周亚夫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箸。亚夫心不平,顾谓尚席取箸。上视而笑曰:“此非不足君所乎!”亚夫免冠谢上,上曰:“起。”亚夫因趋出。上目送之曰:“此鞅鞅,非少主臣也。”

景帝在宫中,召见周亚夫并赐食,单独放置了一大块肉,没有切碎的肉,又不放筷子。周亚夫心中不平,找掌管宴席的官员要筷子。皇上看到后笑着说:“这些难道满足不了你吗!”周亚夫摘下帽子谢罪,皇上说:“起来。”周亚夫于是小步疾行退出宴席。皇上目送他说:“如此不知满足,不适合做少主之臣。”一、关于周亚夫

从做人做事上讲,这世界有四种人,第一种是既会做人又会做事,极品;第二种是做事不行但会做人,上品;第三种是做人不行但能做事,良品;第四种是做人不行做事更不行,废品。

周亚夫,属于第三种人。七国之乱,拿梁王当炮灰,纯属眼里只考虑了战事,没有考虑人际关系,最终把梁王得罪了,以后梁王天天给皇帝太后上周亚夫的眼药。

太后说要封皇后的哥哥为侯,这其实就是外戚合流的体现,多好的抱大腿机会,结果周亚夫说:“高祖有约,非有功不得侯。”一杆子把太后、皇后等等外戚全得罪了。这件事情,陈平也遇到过,高皇后问陈平封吕氏为王他怎么看?陈平说您说了算。

皇帝说要把投降的匈奴封为侯,周亚夫更是当廷拆台,这样的人,要是人微言轻,皇帝根本不会往心里去,可周亚夫是重臣,是丞相。为什么魏征上蹿下跳屁事没有?一方面是李世民气量大,另一方面就是魏征没权力,只能靠嘴输出。掌握帝国权力的房玄龄、杜如晦,哪个不是唯唯诺诺,如履薄冰?

从用人的角度讲,用人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个是领会领导意图,第二个是安排人把事情做成。如果下属不能很好的领会领导意图,把事情做成了,领导也无法从中捞到多大好处。同时会做人的人往往心思太多,滑不溜手的,做事的时候为自己考虑的太多,有些事就算明白也不会去做,因为不符合自己的利益,无法一往无前。

所以突破性的工作,就应该安排第三种员工去做,做突破性的事情,总要得罪人的,下属不得罪人,难道把得罪人的任务交给老板?

而协调性的工作,就应该安排第二种人去做,这种事往往问题出在人际关系上,而不是在事情上有冲突。如果安排第二种员工去做这种工作,他只会把窟窿越捅越大。

二、景帝请吃饭是什么意思?

其实周亚夫的许多意见,都是符合景帝的心思的,比如说反对封皇后的哥哥为侯这件事,如果景帝同意,就不会说我得先问问丞相,景帝去问丞相,其实就是吃准了周亚夫不会同意这件事,借周亚夫为挡箭牌,让周亚夫去替自己拒绝太后的要求。如果景帝同意太后的意见,就不会去问周亚夫,而是去问估摸着大概率会同意提议的人。七国之乱把刘武当炮灰,其实也是景帝的意思。

用上帝视角看,一年后景帝就死了,可能他这个时候已经感到身体不适,想要安排好后事。周亚夫为景帝挡了不少箭,现在的周亚夫已经从丞相位置被罢免,赋闲在家。如果景帝此时已经下定决心除掉周亚夫,根本就不会走赐宴这条路子了,而是直接找错误来处理周亚夫。

这次赐宴,可以说是景帝给周亚夫的最后机会,就是想看看周亚夫赋闲在家的这段时间,有没有反思悔改,如果表现的好,周亚夫很可能就没事,如果表现得不好,凶险程度不亚于鸿门宴。

景帝赐了周亚夫一大块肉,却不给他筷子,无非是想告诉周亚夫,你是我成就的,如果没有我,你如何能成就功业,我不任用你,你如何能有平定七国之乱的功绩?既然是我成就了你,你就应该忠于我服从于我,不应该处处跟我跟我唱反调,如果我不成全你,你就像现在一样,肉在眼前,却没有筷子。

岂料,周亚夫心不平,直接问宴席官要筷子,这还了得,宴席官是皇帝的内廷官,越过皇帝直接指挥皇帝的内臣,就好比去领导家做客,菜都上桌了,然后你指使领导家的保姆,说太油腻,想加个青菜加个汤。

这不就是等同于否定领导,变相说领导没有安排到位,不服从领导的安排,自作主张替领导安排么?

面对景帝都如此指手画脚,而且一言不合就私自退席,都没有经过景帝批准,目无领导,大概就是如此。以后面对刚刚上位权力不稳的汉武帝,又当如何?所以景帝说出了:“此非少主之臣。”这句话,杀气四溢,太可怕了。

三、周亚夫应该怎么做?

周亚夫碰到这种情况,其实什么也不用做,学他爸爸跪在地上汗出浃背就可以了,周亚夫也可以坐在那里汗出浃背、战战兢兢,不知如何是好就行了,景帝看到他没有再次质疑自己,服从了自己的安排,就会认为他免官的这段时间,有反思,有长进,大概率就会放他一条生路,如果他能在汉武帝掌握权力之前病死,也算是善终了。如果不幸命太长,就要参考窦婴了。

点击下方访问

敖让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