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球员组成此中轴线,横扫亚洲冲出世

文/老袁

这是老袁的第69篇文章,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

希望您能抽空在文末提出宝贵意见,十分感谢。

[导读]司马迁最先在史记中记载了现在足球的起源——蹴鞠;汉朝时,中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专业“足球”训练指南“25篇”;宋朝时期中国就出现了足球规则的前身——《齐云社规》,每场比赛还有负责判罚的鞠政。然而,Football的起源地还是到了在那个年代与中国八竿子都打不着的英国,而中国队,自年之后,再也没有能够冲出亚洲。今天,老袁就带着大家追忆“中国足球”最美好的日子,评选出古代的中轴线阵容:

上下一心繁荣多时:

从《苏秦列传》开始,到朱元璋以“禁止赌博”的名义阻挠蹴鞠的发展,中国古代的“足球”事业经历了一个长达千年的繁荣时期。在这期间涌现出了很多爱球的皇帝、将领、甚至是普通的狂热球迷。最早的女子“足球”队,最早的阵型图例、最早的“国家队”。少年街头蹴鞠,一如南美;军队崇尚蹴鞠训练,优秀球员脱颖而出,一如昨日的“八一队”。皇帝权贵喜欢、普通民众狂热、军队参与,古代中国足球选材面积之广,令人叹服发展,让我们梦回最美好的时代:

[后场:西汉选手项处]:

清道夫:项处

项处,一小官吏尔,譬如曾经的汉高祖刘邦当泗水亭长时一样默默无闻。只有在《史记》中的一则病例有他的记载,也许他是第一个死在球场上的人。他的这一次献身,佐证了山东临淄是蹴鞠发源地的史实。根据此项病例记载,项处气血虚弱,需要休息,他却不管,仍要踢球。所谓精疲力尽,双腿抽筋,不屈不挠,带伤上阵,血染“草皮”,西汉的萨内蒂、马尔蒂尼,精神力可嘉,胜任清道夫位置。

[中场:大唐三叉戟]

左边翼卫:杨璬

杨璬,唐中宗的女婿,初为李显三儿子李重俊的宾客。

右边翼卫:武崇训

武崇训,武三思儿子,安乐公主的老公,李重俊宾客。

杨璬和武崇训都是老李家的女婿,职责就是辅佐李重俊,带着李重俊一起学习文化提高能力的。但是很可惜,史书记载:杨武两人都是年轻好玩耍之人,心气高、浮躁,静下心来学习已然不可能。李重俊和他们二人整日蹴鞠游戏,训练蹴鞠技巧。年轻人体力不错,长久在一起训练,一左一右配合默契,左右边卫非此二人莫属,唐代的拉斐尔和法比奥。

中前卫:李儇

李儇,即唐僖宗。史书记载李儇“好蹴鞠,尤善击球”,喜欢蹴鞠并不难,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很擅长射门。被朱温胁迫时,大臣和军队都跑光了,只有他的球友们誓死追随,可见他在“球队”中的位置。当之无愧的球队队长,一招后插上射门,被朱温一路驱赶也“稳”坐皇帝位,能跑能射,大唐时代的B2B中场。

[前场:“八一队”双高]

前峰:高俅

高俅,身长八尺有余,部队选手。《宋史》记载高俅最擅长“白打”,而这个“白打”用现在的术语来说,就是耍花活儿。身高八尺,却精通“白打”,靠着脚下技术都能到宋朝部队当上大官,北宋的高俅维奇。

前锋:霍去病

霍去病,身长九尺,他的弟弟霍光身高约为1.81米,可见家族遗传很重要。他童年丧父,少年成长时迷恋街头足球,练就了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霍去病从蹴鞠中收益,也将此运动在军中大力推行,以为训练之法。站桩中锋,当之无愧。可惜长期征战,一如现代足球的中锋一样,伤病太多,英年早逝。

[老袁说]配合默契的大唐中场三叉戟,技术优秀身高还占优势的锋线组合,带伤也要踢球的斗士守卫后方,这样的一条古代中轴线,凑在一起也是蔚为大观了。历史不能倒流也不可修改,只有从基层抓起,学习先进经验,脚踏实地做青训,中国足球才有出头之日。老袁没什么大的念想,只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在有生之年可以再看一次中国队打进世界杯。中国足球,请你加油,别再说“对不起”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