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哥讲史记小故事004西楚霸王1

西楚霸王项羽在历史上属于悲情人物,性格可以说非常之矛盾,刚愎自用而又多疑,在戏剧脸谱中,表现的十分明显,惯常使用的是黑色花三块瓦脸,具体即为白眉中有花纹,鼻窝中有鼻孔,两颊白色,黑脑门中有花纹。在戏曲花脸里面,黑色代表勇猛、直爽、威严肃穆,寿字眉、面带哭丧,预示最终悲伤的结局。

在给小孩子讲的故事中,当然要有所取舍,暂时说一下其个人成长过程和巨鹿之战,个人觉得还是很不错,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项羽是楚国将军项燕的孙子辈,家中可以说世世代代是将军,为楚国带兵打仗,积蓄较为深厚,不管是财物还是在知识储备上。

需要特别说明的就是在古时候,因为知识的保存除了口口相传之外,例如至圣先师孔夫子的授课就是这种方式。还有一种就是写在笨重的竹简上,携带不方便不说,还需要有一定的家底来储藏、放置,加之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形成规模印刷,基本都是手写(刻)上去的,书籍的数量也较为稀少,听说还有很大的一部分被秦始皇所焚烧了,剩下的更是不多见了。

项籍,后世习惯称呼为项羽。

小时候,家里人让他读书籍、学知识,他还没有学出一个名堂就放下了;家里人让他学武功、练本领,也是没有太努力的去奋斗,据说他最钟爱的兵器是一杆枪,一百多斤,平常的汉子都需要两位才能够抬起来,霸王单手就可以玩的很顺,好像还有单手十八挑流传于世,估计也没有几个人能够学成。后来,也是一位胸有大志之人,在乱世中,不想学习一对一,希望能够掌握那些带领千军万马的智慧,也就学了一些兵法,例如排兵布阵之类的,性格使然,学的不够精纯。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唐人章碣所作七言绝句《焚书坑》中所谓“刘项原来不读书”,从历史角度来分析的话,应该也只是一种借助对刘项二人的揶揄调侃,实质是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讽刺,这句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客观来说,项羽读书还是很好的,放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之下,绝对属于神童序列,学习那就是小菜一碟,一本书,翻一下就可以了解大概,多了不敢说,考试85+,应该很轻松。而且绝对是那种除了学习之外,其他也玩的遛遛的大神。再加上,身材高大魁梧、力大无穷,小迷妹也是大把大把的。(能够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片《力拔山兮歌》,绝对不是一般人儿)

在秦朝短暂的几十年中,项羽一直跟着他的叔叔项梁长大,项梁也不是善茬,动不动惹事、打架,还杀过人,后来也是实在没有办法了,随即避乱到了吴中地区。

吴中真是好地方,叔侄二人的能力和个人魅力,可以尽情发挥,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考察并储备了大量的能人志士,为后续的起兵及最终一统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里顺便和陈胜大王相互对照一下的话,高下立判,当陈胜说出“苟富贵、勿相忘”的时候,收获的是周围无尽的讥笑;而项羽在见到秦始皇之后,说出“彼可取而代也。”的时候,他叔叔项梁仅仅是遮住他的嘴巴,内心却是窃喜的。

后来,在陈胜大王刺激之下,起兵造反,在发展过程中,同样是高高举起兴复楚国的大旗,找到了一位放羊的孩子,说成是楚王孙子,为充分表明正统和传承,号定为楚怀王。

正是因为充足的人才储备,项梁的指挥有方、项羽的勇往直前(其实感觉项羽为将会更加厉害,性格中的弱点会得到有效遮掩;为帅的话,刚愎自用和多疑却成为了决策的掣肘),打仗是胜多败少。

在一次次胜利的冲击下,项梁骄傲的情绪浮现了出来,楚军应该也是浮躁万分。恰在此时,被命运绊了一个跟斗,项梁还为此搭上了性命。

这里出现两位关键人物,章邯,当时是对手,后来成为了手下;宋义,接替者,算一位历史中的投机分子吧,刚好成为项羽冲锋陷阵,并令诸侯侧面之祭旗。

介绍一下背景,秦朝末年,各地起义风起云涌,特别是之前各个诸侯的后代子孙,在故国旧地之上,重新建立起国家。

章邯在打败项梁军队之后,认为楚国不过如此,便将精力集中在围困赵国方面,这时候,宋义成为楚国军中最高指挥长官,原则偏保守,这时候体现了项羽性格里的果断元素,一刀砍下去,重新将队伍集中在自己手中。

在鼓舞士气方面,也是高手,从天气、吃喝入手,搞得群情激昂;在进攻方面,身先士卒,有勇有谋,破釜沉舟,轻装快进(具备属于现代军事中特种部队的古代版本,而项羽又是一对一的高手,单人力杀百余人,都是常态操作)。

其他诸侯所派出来的军队,都在哪里坚壁清野,甚至可以说坐山观虎斗的时候,带领着楚国队伍,连续九次战斗,士兵也是以一当十,杀的是胆战心惊,大胜而归,不仅仅解救了赵国之围(好像在历史上,赵国有好几次和围困有关的典故,例如围魏救赵,后续可以研究一下),而且赢得了各个诸侯的心服口服,最后进入项羽军中大帐的时候,哪一个不是跪着向前行走,连仰视都怕怕的。

哇呀呀,好一个西楚霸王。

首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