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蒐礼到三家分晋国人权力的失落

导读:蝴蝶扇一扇翅膀,就能让太平洋刮起一阵飓风。这段对蝴蝶效应的经典描述,我们在空间维度中很难想象。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从上帝视角望去,一个小小的偶然事件确实能改变这艘时间巨轮的走向。

从上古中国,一直到春秋时期,“百姓”一词曾一度被用来指代贵族和官员,以区别于“平民”。但从战国时期开始,两个词的词义逐渐趋同。

清代陈鳣《对策》:“古所谓百姓即百官,故《尧典》或与黎民对言,或与四海对言,非若今之以民为百姓也。”

这个语言变化的现象背后,藏着一个社会阶级的失落往事。一批拥有参政议政权利的国人逐渐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几个历史镜头,一起探究这个鲜有人知的秘密,领略年前的民主遗存。

殷商遗民的救赎

周武王联合八百诸侯讨伐商纣,最后的决战也就是一个清晨的事情。

武王克殷

武王带领八千虎贲军直捣商都朝歌,与负隅顽抗的商朝贵族将士激战了两个时辰,成功杀死了昏庸无道的纣王。商朝被灭了,但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

当天晚上,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姬发,似乎感受到了历史使命带给他的压力,在庆功宴上草草喝了几杯便托词身体不适回营帐休息了。

一轮弯月正在缓慢地爬上天空,庆功宴上觥筹交错的喧哗与伤员的哀嚎此起彼伏。白天惨烈的杀戮的景象对于他们来说似乎只是一个短暂的梦。

“啪!”,灯芯爆出一簇火花,让陷入思考的姬发打了一个激灵。

此时,摆在姬发面前的有两件大事:

第一,如何处理殷商百万遗民?全杀了?那得什么时候才能杀完?这又与昏庸无道的纣王有什么区别?

第二,新王朝的继承人需要尽早选定。虽然坚持到了胜利的这一刻,但姬发的身体也几近油尽灯枯了,儿子尚且年幼,弟弟周公旦是目前最好的人选。

姬发拨弄了几下灯芯,让房间的光线更亮些。他俯下身来,对着北辰星斗虔诚的磕了三个响头:求上苍给予明示。

然后唤了卫兵,传周公旦与姜尚来见。

……

当晚这个三人会议,决定了周王朝数百年的命运,也初步奠定了华夏民族一统的格局:

以“天命”降服商朝贵族,接受并改良殷商优秀文化,以文德治国;

殷商遗民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优待,被纳入“百姓”的范围,随诸侯到各地开疆拓土、建设家园。

国人与野人

天下初定,周成王尚未成年,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封太宰,以王叔的身份摄政,大权在握。

而周武王的另外三个弟弟召公奭、管叔鲜与蔡叔度三人却对周公旦十分不满,联合封于殷地的纣王之子武庚及一些小诸侯,意图起兵反叛。这是西周立朝后第一次政治危机,史称三监之乱。

三监之乱

冬月,召公府。

乔装的信使在府院中进进出出,召公奭神情严肃,听了信使带来的情报后,时而惊讶、时而不耐烦,情急之时还砸了一尊珍贵的玉盘,吓得身边的侍从大气也不敢出一点。

此时,召公奭的案桌上放着两封信:

一封是武庚的起兵反叛计划,事成之后,武庚将奉召公奭为太宰,共同治理天下。

另外一封是周公旦写给自己的致歉书,信中只字未提其参与反叛之事,只是尽数父王数十年的苦心及一路坎坷。如今终于推翻了殷商暴政,自己在推行政令的时候,未能考虑周全,伤害了兄弟感情。希望他们兄弟齐心,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大周江山。

一边是前朝王子,一边是兄弟骨肉。召公奭苦笑一声,把其中一封信丢进了鼎炉的火焰中。

不顾身边侍从在场,大声感叹:“万恶的纣王刚被消灭,我却贪图自己的私欲,妄想帮着他的王子复辟,残害我姬姓宗族!糊涂啊,糊涂!”

颇具智慧的周公旦靠兄弟宗族之情,挽回了召公奭的忠诚和信任。

《逸周书·作雒解》:“周公、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

然后,周公与召公辅佐周成王花了三年时间,出征平定了这场宗族叛乱。

叛乱平息后,周公旦为了稳定周室与加强对东土的掌控力,分封宗室功臣至东方、修建洛邑、建立礼乐制度、完善封建制度,最后还政给周成王。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殷商遗民又一次得到了原谅。周公旦封纣王的弟弟微子启于宋国以安抚殷商遗民,并且将参与叛乱的商人与殷商贵族强迁至洛邑,与周民融合。

于是,西周社会阶层就逐渐演化成了“国野乡遂”的格局:

①王室贵族:周天子及嫡传继承人一脉,生活在西周都城洛邑内。

②诸侯贵族:包括姬姓宗室贵族、开国功臣、殷商旧室,这些人大多被分封到各地,成立了自己的诸侯政权,生活在诸侯国的都城内。

③国人:原周子民与殷商遗民,生活在王都或诸侯国都城内。

④野人:或称遂人,指其它地区原住民,被征服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平民。

也就是说,周王和诸侯的都城为国,诸侯国中的大城为都,小城为邑,国都邑之外广大区域称称为野或鄙。周人与外族贵族、周人平民居住于国,其他平民与原住民、奴隶居住于野。

这种制度,也可能是现代城乡鄙视链的源头。

文章开头我们说,“百姓”一词在这个时期是贵族的总称,实际上也包括了生活在国中的平民,而且他们是有参政议政和受教育的权利。

所以,西周的大蒐(sǒu)礼除了有军事演习的环节,还相当于西周的“武装人民大会”,参会的国人都有国家事务的投票权,比如要打仗怎么打、选谁做将军、选谁做宰相……都需要征求国人的意见。

国人暴动与仙鹤战车

后世的儒家是西周礼乐制度的拥护者,热衷谈论政事的孔子就特别欣赏“以德治国”。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段大概就是赞扬西周初期,诸侯拱卫周天子,而天子对内勤政爱民、对外征伐有度的和谐景象。

诸侯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围绕着周天子这颗北极星,一边通过开疆拓土建立功业,一边忙着跟周天子结亲家。周天子按礼法不定期封赏诸侯。如果哪个诸侯被戎狄蛮夷欺负了,周天子必定会出兵征讨。

到了周厉王这一代,连年的对外封赏和战争,逐渐导致了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实力天平的失衡。

于是,周厉王下定决心强化天子王权,没有征求国人的意见,便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最后落得被国人赶下台逃命的悲惨结局。

这位在抵御外族侵略的战场上豪气驰骋的一代天子,却不得不面对国人的刀斧棍棒仓皇逃走、郁郁而终。

从侧面也反映出国人在西周时期的政治地位,即使身负“天命”周天子,一旦违背国人集体意愿,也会被群起而攻之。

历史上还有一位因惹怒国人落得悲惨下场的侯王——卫懿公。

《史记.卫康叔世家》:懿公即位,好鹤,淫乐奢侈。九年,翟伐卫,卫懿公欲发兵,兵或畔。大臣言曰:“君好鹤,鹤可令击翟。”翟于是遂入,杀懿公。

这位卫懿公是姬姓贵族的后裔,荒淫无度,特别喜欢养仙鹤。相传,卫懿公经常让仙鹤坐着战车在都城的大街上游行。国人对此意见很大,让自己宠物乘坐战车,如此德行的侯王怎么配领导我们?

公元前年,戎狄侵犯卫国。战争要来了,卫懿公慌了,马上召集国人备战。但此时国人的反应却是:你不是让仙鹤坐战车吗?就让你的仙鹤去打仗吧。

国人对卫懿公的号召不理不睬。卫懿公只好临时组织了一支军队迎战,结果大败。据说,卫懿公在战场上被敌人生吞活剥,只剩一片儿肝。消极备战的卫国国人也惨遭屠戮。

最后一次大蒐礼

公元前年,晋国。

在这次大蒐礼上,晋国大夫赵鞅将法令铸于鼎上,并且把大鼎放在王宫门口,让所有国人随时可以看到,并且宣布今后不再举办大蒐礼。

随着冶铁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农业,社会生产力大大提升。人们开始主动开垦更多土地,人口也大幅增加。这也让财富不断地涌入各个诸侯国的国库。诸侯的权力也随之提高,而国人的政治地位则在这次经济飞跃中被削除。

“百姓”一词同“国人”一样,逐渐成为平民的代名词。

从此,国人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以至于后来的“三家分晋”、“田陈篡齐”这等大逆不道之事面前,国人也未曾发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