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早读史记,余秋雨说,自己的散文

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余秋雨先生曾经被人不断追问:您的散文风格到底受谁影响最深?余先生作答:司马迁!结果惹来一片惊讶:我们问的是散文,您怎么拉出来一个古代史学家?你这是玩无厘头似的幽默吧?

一开始,余先生也不知道如何作答,报以沉默。随着年岁增长,余先生说,他越来越倾心司马迁,并坚定地认为,散文的最高境界一定与历史有关。他说《史记》“如云似海”,是真正的“历史文化大散文”,远比“裁剪过度”的唐宋八大家大气。余先生还说:

“司马迁是中国首席历史学家,又是中国叙事文学巨匠,读他的书,兼得历史、文学、人格,不嫌其多。”

自古以来,没有哪部历史著作,达到《史记》的高度。在司马迁之前,没人这么写历史,在他之后,史学家纷纷仿效,却从未被超越。所以,鲁迅先生说《史记》是“史家绝唱”。

由此,《史记》几乎成为中国人必读的著作,甚至有教育专家主张,青少年越早读《史记》,越早得收益。

在年1月,教育部公布的新修订课标中,《史记》被列入小学生必读书目,高中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14篇,大幅提升到72篇。之前坊间一直流传,以后的高考,将更偏重于语文,传统国学部分比重将大幅提升,对学生来说,“得语文者得天下”。

这次课标变化,无疑是验证传闻的实锤。由此,家长们闻风而动,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因为这个变化,被甩出“既定轨道”。

家长们的心理可以理解,谁都知道,语文这门功课就像煲汤,慢功夫,需要文火中不断添加配料,绝非一日之功。因此,语文一旦被拉开差距,追赶起来尤其难。所以,熬汤其实就是熬心,孩子读书更熬家长的心。

我有一位朋友就急匆匆地向我你天天研究历史,搞写作,你得为你侄女尽责,帮她提高语文成绩!

我哑然失笑,我也不是教育专家,听老师的话,积极配合老师的要求就好了。我一个门外汉,瞎建议岂不是添乱?不过,要说如何做好课外阅读,我倒是有点心得:按课标要求,早点读《史记》。

朋友看着我书架上厚厚的几大本《史记》直摇头:眼晕!

这个读法岂止眼晕,对孩子来说简直要命!《史记》是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和触动灵魂的情感共鸣,要从这里面找到孩子的兴趣点,潜移默化,文火慢炖,让孩子自然受益。

受朋友委托,我还真的替他寻找到了几套,比较适合小学三至六年级孩子阅读的《史记》版本,将其中的一套介绍给同样心焦的家长们参考。

下图中这套《少年趣味读史记》,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套八本,全书万字,按人物大体分类为:创业帝王篇、王侯篇、贤臣篇、名将篇、纵横家篇、儒林游侠篇、春秋霸主篇和变法篇。

全书介绍了近一百位《史记》重点人物的生平事迹,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可以说对《史记》的精华部分做到了不遗漏。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呢?

内容结构简单,却抓住了小学生需要掌握的要点

按照《史记》结构,本书以人物为中心安排章节,分为故事情节、三分钟读历史关键、原典精选、成语积累、一眼通古今,五个部分。

故事情节是重点,以白话文形式,选择重点情节铺陈。三分钟读历史关键,以简练概括性语言,对故事情节凝练(建议家长可以让孩子,以故事梗概讲述的方式,先独立提炼,再对照作者的提炼)。

原典精选非常好,每一章只精选二百字左右的原著,篇幅虽短,都是难度适中。这些内容,大多数在初高中都会用得上。文言文学习跟学外语一样,需要语感,通过简短文言文的朗诵,再对照注释和翻译,根本不需要强记,孩子们就自然掌握文言文的一些常规语法和字词理解。

中国很多成语来自于《史记》,通过故事再现成语,不光有助于孩子们记忆和应用,更是一次与古文化内涵的对接,对培养孩子的典雅气质帮助极大。

一眼望古今,是对古代地名、官职等历史文化知识的拓展,帮孩子们建立一个古文化变迁的概念。

比如,在《残疾将军》孙膑一章,原典精选中有这么几句:“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这段话孩子们如果能反复朗读,至少有三点收获:

1.了解历史背景,掌握故事背后的故事;

2.把握围魏救赵的核心思想,“冲虚救实”,中国智慧;

3.说话和写作的技巧,先做类比(解乱丝和拉架),再谈核心,层层推进;

这种结构安排,重点突出,非常符合小学生的阅读特点。家长不需要让孩子强记,因为很多内容有共性,读多了就会触类旁通。

以少年视角呈现历史,忠于原著又不拘泥于原著

这是该书最大的特点。原著的语言环境跟今天不一样,历史背景往往又很复杂,如果拘泥于原著,不光显得冗长,还会把孩子们带进云里雾里。所以,对某些情节必须要加工。

编者对原著的加工有两点:

一是不做“翻译机”,而是以孩子的口吻展现情节。翻译是最简单的做法,可是孩子们很容易丧失阅读兴趣。编者在这一点上做得很棒,她摆脱了文字束缚,抓情节铺陈,扣住了童心。

二是逻辑难以理解的地方,以其它史料补充,保证理解的通畅。《史记》原文有很多深奥难以理解的地方,别说孩子们,就是大人也难免疑惑。本书滤掉了复杂的政治等因素,力图从文学角度叙事,这是非常好的创新。

比如,在介绍公孙弘和董仲舒时,抛开了儒学之争,而是单从“人际”角度讲述,甚至还引进了部分《汉书》及其它史料。

做到了课外读物与教育应试能力的有机结合

尽管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可是现实告诉我们,孩子的应试能力不提升,家长的心永远是空唠唠的!

不能指望读了几本书,孩子的应试能力就会大幅提高,但是读《少年趣读史记》,对孩子的综合能力提升帮助,还是比较显著的。

其一、人物的代入感,可以为孩子建立做人和行文的范本

余秋雨先生认为,《史记》像非常美的“话本小说”,却又不哗众取宠,叙述的步履充满“经天纬地”的大气象。

这就是《史记》虽然是史书,为何有那么高的文学价值的原因。这么多的人物故事,孩子们一定从中可以找到“自己”,让他(她)从这里出发,模仿着塑造未来的自我。当孩子的文章里,不断出现慷慨陈词、眉飞色舞、气壮山河这样的字眼时,他的作文怎么会干巴巴呢?他的阅读理解力可能不提升吗?

因为那是在写他自己!

其二、章节的结构层次,可以帮孩子们建立叙事的逻辑感

孩子写作文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重点,没有层次,跑题,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这套书叙事以大标题自然分节的方式,将故事的情节递进关系呈现得一目了然。家长们如果能够参与,会对孩子们作文结构的安排帮助巨大。

其实也不复杂,让他以人物替代(比如他就是大将军霍去病),和情节部分虚构,替换书中内容。让他对你反复口述半虚构的故事,为了能把故事讲清楚,他(她)一定会不知不觉地用上大标题模式。

一旦孩子习惯了起标题,就意味着文章的结构观建立了,你想让他跑题都难!

其三、培养文言文语感,和古文的美感

古文很美,白话文很难有这种美感。可是文化下沉,导致文言文成了天书,学起来很难。其实古人学文言文也难,他们要经历训诂等一系列基本训练。今天我们没有这些训练了,怎么办?

多读,培养语感,尤其是《史记》这样的经典古文。《少年趣读史记》里的小短文篇幅短,内容精选,后面还有注释和翻译,对孩子来说难度不大,是培养文言文学习不错的阶梯。

其四、大量的励志故事,激励孩子们的同时又可表达思想

如果孩子的作文能力,学会表达思想,能达到这一步,那就是同龄中顶尖水平了!《史记》中大量的故事,都是辅助表达文章思想的手段。我们常说“引经据典”,《史记》就是经典啊,里面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都可以帮助文章形成“文眼”。

比如,张骞十三年的西域探险路,不比干巴巴的“辛苦”形象生动得多,有震撼力得多?比如屈原悲情汨罗江,这种爱国情怀的感染力,足以穿透纸张;再比如信陵君的大义,他的表述张力,一定会让孩子的作文注入凛然正气!

当然,要说都孩子《史记》的好处,远非一两篇文章能说得清。最关键的只有两点,一是找一本像《少年趣读史记》这样适合的书,让孩子靠兴趣主动去读;二是立即行动,记住,孩子对《史记》越早读越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8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