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
前言
《史记》中共有《世家》三十篇,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吴太伯世家》为其中的第一篇,记载了太伯始创吴国(约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叶)至吴王夫差亡国于越(公元前年),长达年的吴国兴亡史。
《吴太伯世家》记载了吴太伯十九世传至寿梦而称王,又六传王位至夫差的传代家世,并以此为主线,编年记录这个时期的诸侯列国史事。
本篇世家,一方面,记叙太伯让国、创吴的“至德”和功业,以及吴王寿梦的幼子季札的贤德。另一方面,也记叙了公子光为谋权篡位而发动政变,及夫差骄淫拒谏以致亡国身死的史实。两方面形成鲜明对照,蕴含着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
本文要与你分享的是,从以下两方面来看,为什么说做人当学作孔子的老师——季札。
今天的我们一般都知道孔子是圣贤人,也或多或少都读过孔子的名言,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等。
相对而言,并不是很多人认识孔子的老师,同时也是孔子最仰慕的圣人;即《吴太伯世家》记载的季札。他与孔子被称为“南季北孔”,历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学大师,也被称为“南方第一圣人”。先秦时代伟大的预言家、美学家、艺术评论家,中华文明史上礼仪和诚信的代表人物。
一、季札三次让国:看重义胜于权位
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
当国君不是我应有之节。我虽无能,也愿学习子臧那样的义举。
吴王寿梦一直想要传位给小儿季札。兄长诸樊也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远在自己之上,足以承担王位。但季札坚持把王位让给兄长。季札以守节义的子臧打比方对兄长说:
“各国诸侯和曹国人都认为新立的曹君不义,想要立子臧为曹君,子臧离开曹国,以成全曹君继续在位。君子都称赞子臧是‘能遵守节义’的人。您作为长子本是合理的继位人,谁敢干犯您呢!当国君不是我应有之节。我虽无能,也愿学习子臧那样的义举。”
然而,吴国人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国君。季札就退隐山间耕种,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才彻底打消吴人的念头。这是季札第一让国。
后来,长兄吴王诸樊去世,留下遗言,要把君位依次传给弟弟,直至季札,以偿还先王寿梦的遗愿,并褒扬季札的崇高品德。然而季札仍是接连二次避让受位,逃离而去。
反观诸樊之子公子光(后为吴王阖庐),认为自己的父亲诸樊留下遗命,让各位弟弟轮流依序当王;季札不肯接受王位,就不应该让父亲弟弟的儿子即位;而应该是自己即位。于是公子光暗地招贤纳士,终于伺机找准机会暗杀吴王僚,自己篡位。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带给人的是不同的人生道路、方向。
二、季札赏乐而知国运:博古通今的见识
吴使季札聘于鲁,请观周乐。
吴王派季札到鲁国聘问,季札要求欣赏一下周朝廷的音乐。
季札是一位难得的音乐鉴赏家。当他当季札出访鲁国,观赏周王室的乐舞。季札从各诸侯国的乐舞代表作中,不但能从其中鉴赏艺术之美,还能从中剖析、看到各国的国运。
比如歌唱到《秦风》,季札评说:“这就是夏民的遗音。若能保持夏代的遗风便能强大,强大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到周王朝鼎盛时的气派了吧!”
季札根据乐曲却能够对秦国的发展一语中的,实在了得。
比如歌唱到《郑风》,季札评说:“歌曲软绵绵得太过分了,它表明民众已无法承受了,郑国恐怕要最先亡国吧!”
季札根据郑国的歌曲就能够知道民众的心声,从而预料郑国要最早走向衰亡。
又比如歌唱《颂》,季札赞美:“美妙到了极点!正直而不倨傲,不卑而不亢,亲近而不强迫,疏远而不相离,遭到贬谪也不胡作非为,官复原职也不贪得无厌,心有哀伤也不愁怨,高兴的时候也不忘乎所以,有财富时绝不挥霍殆尽,富足时绝不炫耀,施舍时绝不浪费,能够获取时一定要有节制,宁静而不呆滞,奋发而不失分寸,五音和谐,八风协调,节奏适度,曲律恰到好处,圣贤们大体上都是相同的。”
季札根据周王室的祭祀诗歌,能够从中看到一个圣贤人的标准、行事为人的原则。
三、小结:观古思今
1.人有多种活法,不同的志向、想法。季札却是认为,虽然权位很好,令人迷恋,但是“义”,即合宜的道德和行为,却是更重要。
这是一个简单而又充满智慧的思择。很少有人能够在功名利禄等诱惑面前把控、节制自己的欲望。季札毫不动心地拒绝、远离,说明他活得通透,深明什么是生命中更重要的事。
我们要想像季札一样活得洒脱,就是要有足够的智慧看清什么是生命最重要的;还要有足够的定力看轻外在的物质。
2.若是让季札充当间谍,恐怕他能做到最出色吧!季札能够从不同的艺术作品中观察到当地的人文风情、政治面貌等等。
这表明季札的博才多学、敏锐的观察力,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见识,一般人只能望而却步,高山仰止。所以,孔子真是有福,能够成为季札的学生!
季札博古通今的见识尤为我们今人学习,真正的学识是学以致用。
从以上两点来看,做人就要学做季札一样,看重义远胜于功名;拥有丰富的内涵远胜于殚心竭虑谋取高位。
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