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重温一下《史记·吴太伯世家》所记载的泰伯、仲雍奔吴的故事:周太王(也就是周文王的父亲,周武王的爷爷)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周太王想让季历的儿子姬昌继承王位,因为姬昌是一个有圣德的人,能够成为一代贤王。泰伯和仲雍为了成全父亲的心愿,就放弃了自己的继承权,带着一些部下迁徙到了江南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勾吴国。他们文身断发,与当地的蛮族相融合,不再回到中原。这个故事听起来很感人,泰伯和仲雍可以说是至德无名,三让天下,民无得而称焉。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也对他们赞不绝口:“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他们被后世奉为吴文化的鼻祖,江南人文之祖。他们在江南的墓地和庙宇也成为了纪念他们的圣地。
但是,这个故事真的是这样吗?泰伯、仲雍真的是主动让贤,还是另有隐情?他们真的是周太王的儿子,还是后来附会出来的?他们真的到过江南吗?他们真的建立了勾吴国吗?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泰伯、仲雍是否主动让贤?
《史记》中说,泰伯、仲雍之所以奔吴,是因为他们想让位给季历和姬昌。这个说法看起来很美好,但是却有几个疑点:
第一,周太王为什么要跳过两个长子,直接传位给三子季历呢?按照当时的礼制,长子应该是继承人。如果说泰伯、仲雍有什么过失或罪过,使得周太王不想立他们为储君,那么《史记》中却没有任何记载。反而说泰伯、仲雍都是贤能之人,与季历并无二致。那么周太王为什么要偏爱季历呢?难道只是因为他喜欢季历的儿子姬昌吗?这样做不仅有违礼法,也有悖人情。
第二,泰伯、仲雍如果真的想让位给季历和姬昌,为什么要迁居到江南呢?他们完全可以留在中原做一个普通的贵族,或者去其他诸侯国做客,为什么要去一个荒蛮之地呢?最大可能是泰伯、仲雍并不是真的主动让贤,而是被迫逃亡。
第三,泰伯、仲雍奔吴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有没有确切的记载呢?《史记》中没有明确说明泰伯、仲雍奔吴的年代,只是说他们是在周太王死后不久就离开了。但是根据《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的记载,周太王死于前年,而《吴地记》则说吴国建国于前年。如果这两个记载都可靠的话,那么泰伯、仲雍奔吴的时间应该是在前年到前年之间。也就是说,他们奔吴的时间距离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这也说明了他们奔吴并不是为了让位给姬昌,因为姬昌当时还没有继承王位,甚至还没有成为西伯。就算是为了让位给季历,也不能保证季历一定会传位给姬昌。他们奔吴的真正原因可能是与周太王死后的内乱有关。
第四,泰伯、仲雍是不是周太王的儿子?有没有其他的史料可以证明呢?《史记》中说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和德姬所生的长子和次子,而季历则是周太王和太姜所生的三子。但是这个说法有没有其他的证据呢?根据一些考古发现,周太王墓中出土了一些铭文鼎器,其中有一件鼎器上刻有“亶父”、“季历”、“昌”等字样,说明这些人确实存在过,并且与周太王有亲属关系。但是在这些鼎器上,并没有发现“泰伯”和“仲雍”的名字。这是否说明泰伯、仲雍并不是周太王的儿子呢?或者说他们与周太王的关系并不亲密呢?也许他们只是周太王的侄子或外甥,或者只是周太王的部下或属臣。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他们放弃继承权就不足为奇了。
第五,泰伯、仲雍到了江南后,是怎样建立勾吴国的?有没有具体的过程和证据呢?《史记》中说泰伯、仲雍到了江南后,“文身断发”,与当地的蛮族相融合,“民无得而称焉”。这个说法是否可信呢?文身断发是否真的是当时江南蛮族的风俗呢?文身断发并不符合当时江南蛮族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征。首先,当时江南蛮族并不完全是水上居民,他们也有陆地上的生活和活动。他们不一定需要文身断发来避免水中的蛟龙的伤害。其次,当时江南蛮族并不完全是与中原人对立的,他们也有与中原人交往和合作的情况。他们不一定需要文身断发来区别于中原人。最后,当时江南蛮族并不完全是野蛮无礼的,他们也有自己的信仰和习俗。他们不一定需要文身断发来表现自己的特殊性。因此,文身断发更可能是泰伯、仲雍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当时江南蛮族的风俗。他们可能是为了掩盖自己的身份或本来面目,才采用了这样的方式。
泰伯、仲雍如何在江南建立勾吴国呢?
有没有遇到当地的抵抗或反抗呢?有没有与周朝或其他诸侯国保持联系或往来呢?《史记》中对这些问题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根据一些史料,勾吴国并不是一开始就有了完整的国家形态,而是经过了一个逐渐发展和扩张的过程。泰伯、仲雍到达江南后,可能先是与当地的蛮族部落结盟,利用他们的人力和资源,逐步建立自己的势力。他们也可能借鉴了周朝的制度和文化,建立了自己的宗庙、祭祀、法律等。他们还可能通过与周朝或其他诸侯国的交流,获取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如铸造兵器、农业灌溉、文字书写等。这些都为勾吴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勾吴国是否真的存在过呢?有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呢?根据一些史料,勾吴国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只有几百户人家,而且很快就被周武王封给了仲雍的曾孙周章。这样的一个国家,是否能够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国家呢?还是只是一个部落或村落呢?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因为不同的定义标准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勾吴国确实存在过,并且留下了一些实物证据。例如,在今天江苏省无锡市梅村镇发现了一座古墓群,被认为是泰伯、仲雍及其后代的墓地。在这些墓中,出土了一些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其中有些器物上刻有“工?”、“攻吾”等字样,说明这些墓主是自称为勾吴国人。这些文物也反映了勾吴国的文化特色和社会状况。
综上所述,泰伯、仲雍奔吴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周太王死后的内乱,他们并不是周太王的儿子,而是他的部下或亲属。他们到了江南后,经过了一个逐步建立和扩张勾吴国的过程,借鉴了周朝和蛮族的制度和文化,也与周朝和其他诸侯国有过交流。勾吴国虽然规模不大,但确实存在过,并留下了一些考古证据。这些证据也显示了勾吴国的文化特色和社会状况。
所以,泰伯、仲雍奔吴其实就是为了躲避周国内乱的一场逃亡罢了,没有《史记》说得那么高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