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夏晴
我国历史上有几位非常有名的刚劲直谏之臣:汉代的汲黯、唐代的魏征、宋代的包拯、明代的海瑞。魏征因为唐太宗的缘故为我们所知晓,只是说起李世民总绕不过魏征。而包拯和海瑞因为小说戏曲影视的渲染已深入民心,相比之下,汲黯在当今社会的知名度则“黯然失色”。但如果细究他们在历史上的影响,应该说汲黯更为人所推重。
1、汲黯多次不给汉武帝面子
汲黯生活在汉武帝时代,这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年代,汲黯以特立独行的姿态傲立于他们之间。因为在刚愎自用的汉武帝面前,敢于直谏的人为数不多,汲黯就是这样凤毛麟角的人物。
有一次,汉武帝召集文学之士和崇奉儒学的儒生在朝堂上高谈阔论,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汲黯答道:“陛下心里欲望很多,只是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么能仿效唐尧虞舜治理国家呢?”汉武帝默然不语,但随后心中恼怒,脸色一变就罢朝了。退朝之后,还余怒未消地对身边人说:“太过分了,哪有像汲黯这样戆直的人!”在领导高谈阔论的时候,突然被属下浇一盆冷水,换作是谁都会生气,汉武帝虽然是位伟大的帝王,但同样也是凡人的情绪。
元狩二年(前年),匈奴浑邪王率4万多部众投降汉朝,汉武帝为了表现对大汉王朝的胸襟,准备用车去接,但是马不够,于是下令向老百姓借马,并将这件事交给长安令来办。然而,老百姓闻讯后都把马藏起来。借不到马的汉武帝很生气,想要杀掉办事不利的长安令。这个时候,汲黯又冲出来顶撞领导了,“长安令有什么罪,把我杀了吧,百姓就肯把马献出来了。匈奴人来投降,让沿途各县把他们接过来就行了,何至于让天下骚动,让百姓疲于奔命去侍奉那些匈奴的降兵降将呢?”这次又是打汉武帝的脸了,让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像吃了一只苍蝇那样难受。其实,汲黯没有站在国家外交的层面来考虑问题,所以,他自然想不到汉武帝的用意,不过由于汲黯以死相谏,借马于民之事终不了了之。
汲黯第三次忤逆汉武帝,还是因为接待匈奴人的事情。4万多名匈奴人涌到长安来居住,这对长安百姓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如何安排和招待他们需要小心谨慎,一不小心,可能就会弄出国际事件了。但是还是有人犯规了,他们私下与匈奴人进行商品交易。按照当时大汉的律法,是禁止汉朝人和匈奴人私下交易的。于是,多名长安商人被关进监狱,判处死罪。此时,不怕死的汲黯又挺身而出了,他分析了汉匈之间的战争给汉朝、给百姓带来的影响,认为武帝用严苛的法令杀戮五百多无知的老百姓是不可取的。汉武帝听后沉默不语,最终改变了这个荒唐的做法。
2、汉武帝对汲黯又爱又恨
汉武帝对这么一个“戆直”的人又爱又恨。一方面,汉武帝敬重汲黯的正直和忠诚,曾经称赞汲黯有“社稷之臣”的风范。有次,刘彻问大夫庄助,“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呢?”庄助回答说,“如果让汲黯当官执事,没什么过人之处;但是他能辅佐年少君主,坚守已成基业,以利诱之他不会来,以威驱之他不会去,即使有人自称像孟贲、夏育一样勇武非常,也不能撼夺他的志节。”刘彻表示认可,说:“古代有社稷之臣,像汲黯这样的人,就很接近他们了。”
对于这样的人,汉武帝是有些忌惮的,大将军卫青屡立战功,汉武帝在宫中却视其为奴仆一般,以至于“踞厕视之”。丞相公孙弘在闲暇时进见,汉武帝往往衣冠不整就和他对谈,唯独对待汲黯,汉武帝如果冠冕未曾齐备就不敢与他相见。有一天,汉武帝坐于武帐,恰好遇汲黯前来奏事,武帝当时未曾戴冠,他赶紧避入帷帐之中,穿戴整齐之后,才出来接见汲黯。可见对他的敬重。
但是另一方面,汉武帝又对汲黯的犯颜直谏感到很不爽。所以,他注定无法长期在汉武帝身边,多次被流放在外地做官,还曾经因小小的过失,就被汉武帝抓起来判了重罪,要不是遇到大赦天下,他可能就要丢掉性命,最后他仅被革职了事。史书上没有描述这个小小的错误是什么事情,但因为小过错就挨了大处罚,也足见汉武帝对汲黯已经很不喜欢了。
但是不喜欢归不喜欢,但汉武帝用人的时候,还是会想到汲黯。元狩五年(前年),汉武帝推行五铢钱政策,但是民间很多人私铸钱币,楚地尤为严重。淮阳郡是通往楚地的交通要道,地方官民关系紧张,汉武帝就征召汲黯为淮阳郡太守,要借助他的威望来治理。汲黯任淮阳郡太守七年,就把淮阳治理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可见,汲黯并不是一味地耍“嘴炮”。
3、汉武帝与汲黯之间关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一是,作为领导,要有容人的胸怀。人都喜欢听好话,但是逆耳的真话才有利于我们改进缺点。汲黯多次不给汉武帝面子,但汉武帝的涵养还算高,并没有当场发飙。他虽然不喜欢汲黯,但用人的时候,还是会想到汲黯的长处。相信每个公司,每个部门都会有那么几个不和谐的声音,作为一名管理者又要怎样面对?是粗暴地让他们闭嘴走人,还是花些心思去探索背后的原因,再一一梳理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是,作为下属,要有过硬的本领。汉武帝之所以那么忌惮汲黯,并不是单纯地“怕”他,一来他是担心被史官评上“擅杀忠臣”、“不容于人”等帽子。二来汲黯确实也有本事,而且他是忠心耿耿地为朝廷做事,这点赢得了汉武帝对他的敬重。
三是,保持真实的本色,虽然要付出沉重代价,但值得追求。相比同时代的公孙弘一味讨好汉武帝,汲黯则显得很不近人情,情商很低,但是他贵在真实。汲黯的行为不仅赢得同时代的人敬重,还给后世的直谏名臣树立了好的榜样,西汉后期的名臣李寻曾议论:“闻往者淮南王作谋之时,其所难者,独有汲黯,以为公孙弘等不足言也。”其余西汉名臣黄霸、谷永、贾捐之也把汲黯尊为官吏的楷模。当时舆论把他视为诤谏之臣的代表,不再称呼他的本名,干脆爱称为“汲直”。后世许多敢于直谏的名臣都从汲黯身上找到了力量的源泉,这位“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传奇人物也因此而千古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