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大多数朋友都知道,我国清代的四库全书,和日本近代内阁文库的藏书,都是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来分类的。那么大家是否知道,最早用4部分类法来分类图书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史料显示,西晋时,晋武帝司马炎派著名学者荀勖主持图书整理工作,他编有《中经新簿》,把当时中国图书分成甲、乙、丙、丁四类,分别代表着经、子、史、集。《隋书·经籍志》总序称: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这应该是目前发现中国古籍最早的四部分类法。当然也有可能曹魏时期,郑默的《中经》就是这样划分的,但它已不存世,所以无法考证了。更早一些的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中,则是把书分成六大类,历史类的图书只是放在第六——艺略的春秋小类当中,而荀勖把丙部确定为历史类并独立出来。这个改进并不是荀勖突发奇想,而是反映了当时图书发展的现状。魏晋时期史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当时的史书,不仅有古代编年体的史书(如《春秋》),还有了纪传体的史书(如《史记》、《汉书》等),更有记载帝王日常生活的起居注,以及族谱、方志之类的史书,因而荀勖把历史类变成一个大类独立了出来,已经是非常必要的了。东晋穆帝派李充去整理图书。《晋书·李充传》称:“于时典籍混乱,充删除烦重,以类相从,分作四部,甚有条贯。”李充对东晋初年晋元帝征集各地的图书加以整理,编成《晋元帝四部目录》。这个目录仍本着西晋荀勖《中经新簿》的分类思想,把目录分成甲、乙、丙、丁四部,但却改变了荀勖乙为子部、丙为史部的次序,而以经、史、子、集为序。李充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从东晋起一直为后世所沿用,成为我国古代图书编目的主要分类法。到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纸质书已经慢慢的被智能手机取代。可以说随便一家电子书网站甚至小说网站都有了自己的分类方法,但是全球最大的四家中文古籍电子书网站,却依然还是沿用“经史子集”这样的四部分类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