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学习中国历史哲学。前面我们探讨了什么是历史,历史是“我”的发生过程。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开宗明义介绍了“我”(司马迁)的身世,并以此为线索阐释了历史哲学。这次,我们探讨族谱,族谱是沟通“我”和历史的桥梁,也是“孝之大者也”。
鲁迅家族的族谱每个人都有父母,父母还有父母,……,这是一个长长的历史谱系,就是族谱。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开篇即介绍了自己的族谱,“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在族谱中,我们可以清晰知道自己在世系中的位置,明白个人的历史责任。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一再强调这一点,“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于戏!余维先人尝掌斯事,显于唐虞,至于周,复典之。故司马氏世主天官,至于余乎。钦念哉!钦念哉!”显然,家族谱系是司马迁父子写作《史记》的动力。
族谱记载了我们祖先走过的道路,是孝道的最高体现。《中庸》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了族谱。族谱记载简略,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能在历史中留下的事迹很少,留下最重要的是子孙,子孙是我们生命和事业的延续。有功德的祖先会被修建祠堂祭祀,甚至在族谱中立传。祖先最大的功德是生养之德,光宗耀祖之功。《史记·太史公自序》曰:“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旧时每年清明、冬至都会祭祖。今天,清明节也是我们缅怀先人的节日。
族谱是传统文化重要的内容,清末民国时,大部分中国人都有族谱,可惜今天许多人已不知道自己的族谱。由于时代的变迁,许多重要的传统文化被遗忘。例如六经中的《易经》,本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民国以前是中国知识分子必读之书,蔡元培、鲁迅等都读过《易经》。但现在几成绝学。许多人把《易经》视为迷信的书,实际上《易经》是一套数理系统,和今天的计算机理论类似。
我有幸主持编撰了我的家族的六修族谱。族谱有五十卷,记载了从五代到今天,祖先筚路蓝缕、繁衍生息的过程。
湘乡县志族谱记载了一个家族的历史,县志则记载了一个地区的历史。族谱和县志可以相互对应,家族中的重要人物在县志中多有载录。县志为官修,更为丰富准确,内容包括一个地区的地理、风俗、物产、人物、事件、经济、文教、慈善、政治、宗教等等内容。
族谱和县志中最核心的内容是祭祀。旧时,地方多建有社稷坛、先农坛、土地庙、风云雷雨山川坛、城隍庙、关帝庙、文昌祠、崇圣祠、昭忠祠、节孝祠、名人祠等等祠庙。每年不同时节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构成了古人精神世界的信仰。祭祀对象多是在本地历史上立有功德的人物,“有功德于民者,理宜崇祀”,祭礼是沟通今天和历史的仪式,也是中华文化最核心的部分。下次我们探讨祭祀与历史,历史是另一种祭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