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拜管仲为相(网络图)今年高考全国I卷的作文题,是请考生从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的故事出发,写一篇班级读书会的发言稿,谈谈对哪位“感触最深”。三位历史人物瞬间成为热点话题。作文题中提到的这段故事,发生在年前,大背景是周王朝最初的家天下模式已经与诸侯血缘渐远的现实无法匹配,周天子收到的供奉越来越少,诸侯国间的战争越来越多。于是,华夏社会礼崩乐坏,南方的楚国僭越称王,北部的山戎频繁侵扰,而蜜罐里泡大的周王根本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大厦将倾,如之奈何?历史开出的药方是成立诸侯联盟,由盟主来主导天下事务。盟主,就是霸主,那时的“霸”字通“伯”,是褒义词。齐桓公经管仲和鲍叔牙辅佐成为春秋首霸,所承担的就是这份历史责任。齐国政坛“铁三角”当时华夏诸侯众多,大国还有鲁宋卫郑等,齐国又不在中原,为何历史的重任会落在齐桓公肩上呢?这里至少有两方面原因。其一,齐桓公的祖上姜子牙是周文王的军师、周武王的岳父、周成王的外祖父,也是齐国的开国国君。当年周成王在位时,授予齐国一项特权,“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史记》),即由齐国来协助天朝管束一个片区。范围多大呢?东海和黄河不必解释,而穆陵和无棣,唐代学者孔颖达认为,穆陵在当时的楚国境内,无棣则在孤竹(今河北唐山附近)境内。想成立诸侯联盟,这段历史渊源对齐国无疑是担任盟主的利好。更何况齐国在姜子牙的治理下迅速崛起,成为东方大国,虽然身后国运也有起伏,但是到齐桓公这一辈实力仍然相对雄厚。其二,称霸当然需要雄主,而齐桓公恰好具备潜质。在他很小的时候,管仲曾评价他“无小智,惕而有大虑”(《管子》),意思是不耍小心眼儿,头脑警醒,有大格局,得大思路。所以,他能站在更高的层面看问题,为霸业放下个人恩怨,接纳差点射死自己的管仲,这当然利于称霸。不过,齐桓公也有一身毛病——贪恋酒色、任性张扬、刚愎自用、简单粗暴,他更偏性情一些,也可能因此把事情搞砸。事实上,在他继位的最初几年,就因迷信武力,对鲁国发动多场战争,遭遇曹刿暗算而惨败,穷兵黩武差点把齐国霸业彻底毁掉。所以,称霸这件事儿不能光靠齐桓公,还需要有一位高人辅佐,外谋大局,内匡君主,而这位高人就是作文题中提到的管仲。管仲,按照《史记》中的说法是颍上人,为周文王后裔。身为名门之后,管仲“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史记》),并且对治国理政有着浓厚兴趣,造诣颇深。管仲出生时已经家道中落,但历史最终给了他施展才华的舞台。在他20岁时,楚国僭越称王,接下来周王和楚王必然发生冲突,华夏社会将陷入长期混乱。管仲选择了具有称霸潜力的齐国,通过辅佐其称霸,达到联合多国制压楚国的目的。在文王和太公合作年后,他们的后代再一次联手。生而为人都有个性。管仲冷静、理性,谈论事情条分缕析、系统全面,这些特质齐桓公当然能接受;但管仲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