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君举必书,书法不隐到成为皇权的附庸,历

在古代官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职务——史官,负责搜集整理前朝历史和记载当下发生的大事。一提到史官,人们马上想起的就是司马迁,并且把史官直接和编修史书联系在一起。根据考古研究发现,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了史官,被称为“贞人”、“史”或者“大史”。这一时期史官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占卜预测,传达上天的意图。到了先秦时期,史和巫两种职务常常相提并论,就是因为延续了殷商时期的习惯,赋予史官某种神职色彩。

从殷商到春秋早期,史官的主要责任和编修历史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他们主要负责占卜和祭祀。在这个阶段,史官的地位很高,他们被认为是上天派到人间的使者,即便是部落首领、国君大王也要对他们毕恭毕敬。传说中商朝的开国功勋伊尹就是一名史官,他辅佐商汤灭了夏桀。有些时候,史官甚至可以担任军队将领,出兵打仗。

西周时期,对史官的工作进行了划分,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史官的权力。从史官中划分出太祝负责祭祀事宜,太卜负责占卜预测,内史负责记录周天子的言行,御史负责掌管国家档案,太史负责历法修订和记载国家大事。这样的划分标准仅仅存留在礼仪制度上,到了各个诸侯国就没有这么细致的划分了。总体而言,史官的权力依然很大。

在早期,由于史官被认为是“神的使者”,亡国之时,史官会带着各种典籍投奔新的王朝,继续从事他们工作。夏朝和商朝的史官就是这么做的,这种服从上天的意志,不臣服于君主的特性让他们记录的文字更加真实。史官的行为准则“君举必书,书法不隐”就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春秋乱世,发生了一件大事,齐国崔杼杀死了君主,史官如实记录下“崔杼弑其君”,结果被害。史官的两个弟弟继续这样写,又被杀害。直到第四任史官还这样写,崔杼没了办法,只能认可这个结果。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强调皇帝的权力最大,这个时候,史官的工作范围越来越狭窄,他们的权力也被慢慢剥夺。所以秦朝的历史还要去看司马迁写的《史记》,很难从秦人的著述中一探究竟。汉代的各种律法制度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规矩,传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封禅的时候竟然不能随行记录,对于史官而言这是一种极大的侮辱,身边发生的大事竟然没有第一手资料,司马谈越想越郁闷,最终生病故去。

到了三国时期,史官基本上已经变得名存实亡了。魏明帝曹叡设立著作郎的官职,专门记载朝中大事。这个时候,所谓的“君举必书”已经成了一句空谈,著作郎记载什么都要看皇帝的眼色。著作郎的官职延续到了晋代,写《三国志》的陈寿就是著作郎。

到了隋唐时期,朝廷设立了史馆,专门负责修史,历经元代统治之后,史馆也不复存在,明清两代改为翰林院修史。唯一没变的就是,这些活动都要在皇帝的允许下才能开展。纵观史官的变化就能发现,在古代社会中皇帝一言九鼎,想要把一切都掌握在手中,有的时候即便是正史,遇到记叙封建帝王的地方也会美化加工一下。

拓展阅读

大气磅礴,画雄奇险秀名山,龚贤绘《匡庐图》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代词人笔下的爱情观

形式自由灵活,尝试运用多种绘画技法,张庚绘《写生册页》

山水游记意境优雅,堪称千古范文,欧阳修和《醉翁亭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