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五帝本纪里讲的是黄帝造反有理吗

北京医院雀斑 https://m-mip.39.net/pf/mipso_10008086.html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史记·五帝本纪》

大致意思是:在黄帝那个时代,原先的天下盟主神农氏已经衰落了,各个部族互相攻伐,神农氏无能为力,于是黄帝崛起,平息干戈。这个时候炎帝欺凌诸侯,那些诸侯因为害怕炎帝,所以都归附到黄帝麾下,黄帝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操作,在阪泉之野战胜了炎帝,之后又有蚩尤作乱,黄帝在涿鹿之野擒杀了蚩尤,最后黄帝取代神农氏成为天下新的盟主。

如果按传统的注解去解读,将炎帝等同于神农氏,那么,问题就来了。

开篇就已经交代“神农氏弗能征”,后面怎么就又能“炎帝欲侵陵诸侯”呢?即使神农氏还能征伐,那么作为“天子”的炎帝,因为“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征伐他们是合情合理的,无论如何不该称之为“侵陵诸侯”。

那么,黄帝的行为又算什么?作为“天子”的炎帝征伐叛乱的诸侯,黄帝跳出来联合诸侯打败了炎帝,这不是明目张胆地造反是什么?何以还能如此理直气壮呢?

熟悉《史记》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史记》的核心原则之一就是“政治正确”,所以相比于《左传》,其避讳的事情要多得多,太史公不可能写出如此缺乏逻辑且大逆不道的事情来。

涿鹿之战(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问题出在哪?

事实上,这个故事原本讲的还是清晰的,但一经后世学者注解,就一塌糊涂了,主要的问题就出在对炎帝和神农氏的整合上。

无论是裴骃的《史记集解》还是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都引用了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之说,有:“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於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帝王世纪》本是私人所著野史,多载荒诞之说,以此书所载来注解《史记》,这不是负责任的治学态度,但偏偏是这种不负责之说能传承于世,而真知灼见倒是湮没无闻,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所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乏精华,但需要从糟粕堆里挑出来。

虽然《帝王本纪》多载荒诞之说,但让其背炎帝与神农氏整合这个锅还是有些冤的,因为可查到的最早整合炎帝与神农氏的文献其实是《汉书》。

《汉书·律历志》有:“炎帝《易》曰:“炮牺氏没,神农氏作。”言共工伯而不王,虽有水德,非其序也。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曰神农氏。”

按《汉书》的说法是:共工是炎帝,因为教民耕农,故被称之为神农氏。

共工为炎帝是接近于真相的,《山海经》里有相关记载,但“故天下号曰神农氏”就属于创造了,此前的文献皆无此说。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再读《史记·五帝本纪》,将炎帝和神农氏拆开来理解就清晰明了了。

在《史记》里,黄帝自始至终都是以正义的化身,“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也就是说,黄帝“习用干戈”不是要造神农氏的反,而是因为神农氏解决不了问题他才出头的,这相当于老大不行了,他的一个小弟替他出头收拾局面,这个“小弟”就是黄帝。

那么,诸侯为什么要追随黄帝呢?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敌人,这个共同的敌人就是炎帝和蚩尤。然后才是黄帝先后打败了炎帝和蚩尤:“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在《史记》里,炎帝就是炎帝,神农氏就是神农氏,《史记·封禅书》里有“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这个先后顺序很清晰,炎帝就是介于神农和黄帝之间的一个重要首领,封禅泰山不一定真实,但至少说明《史记》不认为神农是炎帝,到了《汉书》才将二者合为一体,后世延续的就是这个说法。

也就是说,“炎帝神农氏”这一概念是汉代才出现的,但不早于《史记》,不晚于《汉书》。

总之,在太史公著《史记·五帝本纪》的时候,清楚地交代了神农氏与炎帝的敌对关系,当然,这是《史记》的立场,其所载之事并一定就是真相,但至少说明,神农氏与炎帝被整合是较晚的事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