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步纪传体通史,《史记》中记载了上到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的太初四年间,期间一共记载了中国古代多年的历史。而在《史记》中又被司马迁划分成了五个部分,即: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和八书五个部分,其中的“世家”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史记》中除了纪传体意外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众所周知,司马迁提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三个思想纲领,于是读者可以从《史记》中司马迁对于世家的篇目安排中,便可以深深领略到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理念。
《史记》的节选部分《史记》中的世家指的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封地、爵位,周朝旧制中的公、侯、伯、子、男等,这一类能够世代继承的人,就例如著名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主人公周公姬旦,大家熟知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中的齐公姜子牙等等就是历史上典型的世家子弟。在《史记》的世家中,司马迁还特意将这一部分划分为了两个阶段:其一是在周朝期间所产生的封建制度,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周朝旧制;其二是由世卿、大夫和士组成的封建社会。在世家开篇的第一卷中,司马迁选择了《吴太伯世家》。
《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了一部吴国从开国祖先吴太伯远避荆蛮至吴王夫差亡国,期间长达年的兴亡史。吴太伯最主要的事迹就是让位,在知道自己弟弟季历比自己适合做帝王在之后主动远离家乡,去到了跟自己家乡方向截然相反的吴国。也正是因为吴太伯主动让位,才能让周朝得以建立了稳定的基础和制度。通过《吴太伯世家》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吴国由弱转强,又由盛而衰的一个完整的经历和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在《史记》中的“列传”里,开篇第一章的《伯夷列传》中记载伯夷生平的主要事迹也是让位。那么为什么司马迁要这么安排呢?实际上就是为后世表明了这么一个道理:即使按道理上来说某一种东西是属于你的,但是如果你在拥有这一种东西之后,实际上是违背了更高原则的情况下,最好也是最适合的方法就是放弃。放弃的本质并不代表着懦弱,而是一种更难得的价值。
专家展示古书再继《吴太伯世家》后,读者可以先后看到司马迁将陈国、卫国、宋国以及相对应的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影响一一记载的十分详细。紧接着司马迁又对春秋战国时期后晋、出、越、郑、赵等诸国的崛起和没落,一直到最后一篇《田敬仲完世家》。田敬仲完世家中田完本名是陈完,身份是陈国的公子,到后来因为陈国的内乱而逃亡到齐国,遂改名为田完。在《田敬仲完世家》中司马迁所侧重的点就是“田氏代齐”,“田氏代齐”也被称为“田陈篡齐”,指代的战国初年时陈国的田完取代了齐国姜姓吕氏成为了齐侯的事件。
陈完除此之外呢,司马迁还将孔子和陈涉也列入了《史记》的世家,按理说孔子并不是王侯,无论是在前面还是后面,理应都不该占据着世家的贵族地位。但是孔子确实传承了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况在在汉武帝的统治时期提倡的是“独尊儒术”,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司马迁将孔子列入是家中也反应了当时人们思想领域的现实状况。关于《陈涉世家》,陈涉既是首先是亡秦的领导者,也是三代以来以平民起兵造反来推翻暴政的第一人,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也是凸显了其“通古今之变”的理念。将《孔子世家》和《陈涉世家》放在一起,读者同时也可以看出司马迁对于这些朝代中突出、优秀的个人而表示出的难得。
孔子的雕像在《吕太后本纪》中司马迁记载了吕太后身边的外戚,其实在朝廷的政治结构里外戚并不是拥有正式的地位,但是这些外戚也在所属朝代的政治和从朝廷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读者在通过对这些外戚的生平事迹的了解中,才能真正地对当代的历史有更深层面的理解和思考。所以司马迁在继《陈涉世家》后提笔为世人写下了《外戚世家》。
陈涉总观司马迁对于《史记》中为“世家”所建立的框架和结构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在写作上的清晰的逻辑思维,对于如何写和怎样写,司马迁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想法。在“世家”中前十六篇世家为读者展现了西周在政治、社会上的变迁,在后面的二十到三十篇世家中又展现了汉代诸侯国制度上的变动,以上的种种,真是体现了司马迁一直秉持的理念——“通古今之变”。由此可见司马迁对于《史记》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而司马迁独到史观也让读者从中收获良多,在学习司马迁为我们传输的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引发读者自身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