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史乱成一锅粥的春秋四百一十

越灭吴(3)

公元前年冬十一月,越国经过二十年的苦心经营,终于灭亡了吴国,吴王夫差自缢身亡。

对于太宰伯嚭的下场,《左传》和《史记·吴太伯世家》有不同的记载。《史记》称,越王灭吴后,厚葬了夫差,然后以“不忠”为罪名,处死了伯嚭。而根据《左传》显示的蛛丝马迹,伯嚭并没有被处死,而是成了勾践的臣子,他在越国所任官职仍旧是太宰。

《左传·哀公二十四年》记载了一件事,足以作为伯嚭在越国任职的佐证:“闰月,公如越,得大子适郢,将妻公,而多与之地。公孙有山使告于季孙,季孙惧,使因大宰嚭而纳赂焉,乃止。”吴国灭亡两年之后,公元前年冬季闰十二月,鲁哀公访问越国,和越国太子适郢一见如故。越国太子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鲁哀公,而且想赠送一些土地给鲁国。随鲁哀公一起出访的公孙有山把这个消息传递给留守曲阜的季孙肥。季孙肥作为权臣,自然不希望鲁国公室因为得到越国这样强大的外援而壮大势力,他感到十分恐慌,于是重金贿赂越国太宰伯嚭,通过伯嚭的私下运作,鲁国和越国联姻的事情最终不了了之。

之前说过很多次,《左传》的成书年代远远早于《史记》,关于春秋时期的史实,基本上可以认为《左传》的记载更准确。

如果伯嚭真的在越国做官,而且不改本性继续受贿,那他揣摩君王心思的能力也着实不同寻常。而且勾践愿意将他留在近前,完全不顾及伯嚭曾经对吴国造成的损害,说明此时勾践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他最需要的不再是范蠡、文种这样的能臣了。

勾践灭吴之后,就带兵北上,与齐平公、晋出公在徐州举行会盟,史称“徐州会盟”。在这个时期,楚国内部缺乏凝聚力,国力恢复缓慢;晋国、齐国和鲁国的国君都失去了对朝政的掌控,大权旁落。只有越国多年来励精图治,处于国力最盛的阶段。

徐州会盟上,越王勾践向周王室进献了贡品,天子周元王派人赏赐祭肉给勾践,称他为“伯”,意思是诸侯之长。从这一点可以认为,勾践的徐州会盟是得到周王室认可的,虽然此时的周王室已经毫无存在感,但毕竟还是名义上的共主。

会盟结束后,勾践离开徐州,渡过淮河南下。他把淮河流域的土地送给楚国;把被吴国侵占的宋国土地归还给宋国;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地区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勾践号称霸王。

“春秋五霸”的各种版本中,有一种就是将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都列入其中,另外三人则是基本没有争议的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

徐州会盟是越国发展的巅峰。就在朝堂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时,范蠡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应该全身而退,远离政坛了。

从徐州向南,越国君臣先回到吴国,在文台大摆酒宴,群臣饮酒作乐,勾践吩咐乐师以讨伐吴国为题创作歌曲。

乐师说:“臣听说做事的时候要创作坚贞不渝的琴曲,功业成就之后要创作歌功颂德的乐曲。大王崇尚德行,教育感化富有道义的国家,惩处不讲道义的暴君,终于报仇雪恨,威风凛凛地凌驾于诸侯之上,取得称霸称王的功劳。大王的德行完全可以铭刻在钟鼎碑碣之上,您的声誉可以谱写在乐章之中,您的盛名将留存于史册。请让我来弹奏一曲吧。”

乐师当场创作了《章畅》这首乐曲,歌唱越王伐吴的艰辛。

范蠡和文种也跟着和唱。

唱罢,文种走上前去向勾践祝酒,他的祝酒词说:“皇天佑助,我王受福。良臣集谋,我王之德。宗庙辅政,鬼神承翼。君不忘臣,臣尽其力。上天苍苍,不可掩塞。觞酒二升,万福无极。”

勾践听了文种的祝酒词,一言不发,端坐着一动不动。

文种接着又说道:“我王贤仁,怀道抱德。灭雠破吴,不忘返国。赏无所吝,群邪杜塞。君臣同和,福佑千亿。觞酒二升,万岁难极。”

群臣都高兴地哈哈大笑,只有越王脸上没有一点儿喜悦的神色,依旧脸色阴沉,闭口不言。

范蠡看到这种情形,登时明白了勾践的心思。多年的谋划已经获得成功,仇人也身死名裂,国家也得到了安定,勾践心里一定是在想着些不可告人的东西,而且他并不顾惜臣子的生死。

范蠡觉得自己必须离开了。但是因为大家现在还在吴国,尚未返回越国,他如果这个时候提出走,有失为臣之道,所以范蠡决定先回越国,然后再向勾践辞行。

在回国的路上,范蠡找到机会对文种说:“你该走了,再留下去,越王会杀了你的。”

文种不同意范蠡的看法,他是越国伐吴成功的大功臣,越王怎么会杀了他呢?

范蠡又写信给文种说:“我听说自然界有四季的交替,春天万物生长,冬天就要杀灭;人有兴盛和衰微的变化,通达显贵到了极点就一定会转向穷困潦倒。通晓进取和退隐、生存和死亡之间的辩证关系而能把握住它的正确原则,大概只有贤人才能这样吧!我范蠡虽然没有才能,也明白地懂得进取与退隐的原则。高飞的鸟儿已经散落,强劲的好弓就将收藏;狡猾的兔子已经死光,优良的猎狗投锅煮汤。越王的长相生性,长脖子、鸟嘴巴,眼神像老鹰,走路像狼;这种人可以和他共度患难,却不可和他同享安乐;可以和他一起出入于危险的地方,却不可和他一起处在安乐的环境中。你如果不离开他,他就会杀害你,这道理已是很明白的。”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个成语就出自这封信,具体记载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范蠡苦口婆心地规劝文种赶紧寻找一条退路,但文种就是不听,范蠡也只好无奈作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9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