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叫夏桀,其在位时间约在公元前年—前年,夏桀“虐政淫荒”,最后,夏朝被商朝取而代之,夏桀也被商汤放逐而死,至此夏朝灭亡商朝建立。到了商朝末期,后成为周朝周太王的周族始祖古公亶父,是夏朝黄帝的二十五世孙,所以周族一直就对商朝不满,立志要灭掉商朝。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泰伯(又称太伯)、仲雍、季历,长子泰伯不同意父亲的主张,于是,古公亶父想传位给贤能有才的三子季历,《论语》中是这样记载的:“太王古公因有翦商之志,而太伯不从,太王遂欲传位季历”。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也曾说:“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也就是周太王古公亶父想传位给三子季历,然后,再传给季历的儿子姬昌。
再说,周太王曾封长子泰伯于陕西吴山,并以“吴”为国号,封次子仲雍于山西虞山,以“虞”为国号。公元前十一世纪,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为了能让其弟季历顺利继位,便从陕西吴山、山西虞山“南奔”,他们来到了长江下游一个叫“蕃离”的或者叫“梅里”的地方定居了下来。这一段历史,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有记载,说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之后,当地的土著荆蛮人拥护泰伯为首领,取国号为“勾吴”。
普遍的说法是,泰伯是将原先陕西的国号“吴”延用到了当地,但有人认为“吴”的起源是来自当地的图腾“勾吴”,那么“勾吴”是什么呢?“勾”为当地土著人的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吴”即为魚,当时,吴人视鱼为通灵之物,并以鱼为图腾,可以得到佐证是:在古文字里,“吴”与“鱼”是相通的。但不管怎么说,“吴”作为地名,从此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那么,当初泰伯、仲雍二人来到的“蕃离”或者叫“梅里”的地方究竟在哪里?,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未加详细阐明,以后便众说纷纭了,从而成为了历史之迷。三国时,魏国官员王象为《皇览》作注中是这么说的:“太伯冢在吴县北梅里聚,去城十里”,这一位置是在苏州相城区一带,到了唐朝时,陆广微在《吴地记》中作注说:“泰伯居梅里,在阖闾城北五十里许”,苏州古城城北五十里的路程现在应在常熟境内。唐时还有一位学者叫张守节,他在为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作注、取名《史记正义》的书中说:“泰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十九世孙寿梦居之。”这一地方现在无锡境内。
到了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1世纪中叶),此时的周族已经从季历之子周文王姬昌传位至了周武王姬发这里,周武王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朝建立以后,周武王便开始寻访世族泰伯、仲雍的后裔。而荆蛮之地的“勾吴”部落,因泰伯无子,泰伯去世后便传位给了仲雍,周武王开始寻找的时候,这边已传位到了仲雍的第五世孙周章手上。至此,周武王便正式加封周章为“子”爵,列为诸侯,在史书《春秋》、《左传》中称他为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