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相当看重风水,相传如若居住之地风水极佳,那么一家人的生活也能过得风生水起,财运大开。如若风水触犯建筑中的禁忌,则很可能引发杀戮煞气的血光之灾。
在阳宅风水中有这样的规定:凡是房屋建筑,分为前后左右四个方阵。其中左侧有流水,即为青龙流动之水;右侧有长道,即为白虎攀登之道;
再加上前池塘为朱雀,后丘陵为玄武。在这四样条件备齐的情况下,便是最佳的建宅地点。反之,风水上少不了禁忌。
民间有俗语:“白虎穿堂,家败人亡”。那么这白虎有何寓意?这句话是否具备科学理论依据呢?
01白虎神兽,威猛煞气
古人夜观星象,不断探索天体的神奇奥妙与变化莫测。借天象加以福祸凶吉之说。通过观察异样奇特的天文现象,世世代代不断流传,加以总结与归纳,从而衍生出天文学理论。想要探究这白虎,我们得从早期古人盛行的星相学说起。
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太史公司马迁曾在撰写《史记》时发表观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其中的“究天人之际”说的是古人事先探究星系,便可了解古往今来之变化。所以在《天公关》中说:“太史公推古天变”,意思便是说司马迁常常夜观星象,推算古今。
可见,星相学在古时广为流行,且古人深信不疑。将浩瀚宇宙的星系作为上天鬼神对于人类的启示,由此更是引发出“丧葬”“风水”“祭祀”等迷信封建传统文化。
而这白虎,在古代风水学中有明显的地位,其中它是代表着西方七宿的西方之神。《淮南子》中称他为天宫五兽,是开创天地的五大灵兽之一,在此寓意着威猛与祥瑞。
传说青龙与白虎共同为驱鬼镇邪的神灵,一般青龙象征着生机与和平,人们常常将它运用在辟邪,驱灾上。
而这白虎也是战伐之神。白虎善战,主兵震慑之意,天下少有能够与之匹敌的食物,但是白虎既是凶狠残暴之物,一旦惹怒了白虎,便时时可能招来杀生之祸。
因此,在对白虎象征的寓意方面,白虎有时代表着对先民的庇佑呵护,有时又自带杀戮与煞气,给人居高临危的压迫感。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虎穿堂过,人亡家也破”说的正是后面的这层寓意。
02白虎穿堂,有违建筑美学
由于古代盛行的鬼神论,从而产生“丧葬”“风水”“祭祀”。而这白虎,与风水之术密切相关。风水术向来讲究房屋建筑。
其中便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大神兽,也称先天四灵。“青龙”与“白虎”在建筑风水学中运用最广。
而这白虎穿堂,讲的便是在建筑物中堂之上,偏右方向有存在过道,房梁,柱子等建筑横穿其中,贯穿全屋,将屋子分为两部分,这在中国的建筑风水中是大凶之象。甚至破坏了中国古建筑素来追求的对称之美。
无独有偶,在风水中民间还流传着“白虎抬头,家宅不宁”的说法。讲的也是指房子的右端高于左端,也就是前面说的“白虎抬头”。
中国建筑中向来讲究左高右低的搭建方式,而“白虎抬头”恰恰与其背道相驰,正是风水家避免的凶相。
“白虎穿堂,家败人亡”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它触犯了中国风水学的禁忌,更加有违我国古建筑的对称美学。即里里外外皆是均衡排布。
所谓对称美学,即以一个点或一条线为中心,两边的形状,大小与阵列,是一致或呈对称的事物,其色彩,影调,结构等实现和谐统一。
这样的建筑也被称为中式建筑。我国现存不少的中式建筑,不论是皇城宫苑或是亭台楼阁,都有对称之美的影子。
其中值得一提的中式建筑便有著名的北京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专门搭建用于祭祀的场所,向上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作为远近闻名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天坛布局严谨,左右对称整齐工整。像这样十分讲究的建筑,还有山东的曲阜孔庙,山西的王家大院等。
都是由于其严格的空间分布,建筑平面对称均齐布局,布局中有庄重的南北对称轴,起着中枢发散的作用。
因此,“白虎穿堂”的建筑格局,因为横穿在其中的梁柱,从而违背了中国传统对称美学,导致了“家败人亡”的后果。
03白虎穿堂风,邪风侵体寒
这白虎穿堂而过,便会刮起一道白虎风。那么何为白虎风呢?白虎属金相传能够掌管风暴,其实白虎风指的就是一股风穿过大堂,导致室内室外温差过大,如果人长期被这股风侵体,很容易引发伤寒病。
而古时人们医疗手段落后,伤寒病往往难以医治,致死率较高。所以结合古人先民流传下来的经验,人们往往避免穿堂风的形成。
在这样的角度上分析,“白虎穿堂,家败人亡”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前人经验总结而来的。
类似于这样的总结,还有广为流传的二十四节气等。彰显了人们在科学发展尚未成熟时,积极探索自然,不断总结升华。
04总结
在人类的发展史中,在中华民族不断壮大的成长史中,我们产生了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
然而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在面对类似于风水文化这一类的传统文化上,不可一味迷信,酿成后果一发不可收拾。
中国著名的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发表的多篇小说例如《狂人日记》《药》等便深度讽刺批判了“饮烈士之血医治肺痨”等迷信行为。
在启发新思想,引领新思潮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面对传统文化,传统习俗时,分辨其中的原委尤为重要。
否则,迷信的人极为愚昧,人将会失去思想的航向。传统习俗只有在科学依据的支撑下方能摇身一变为精华,方能得到社会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