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拼博过也尽力过作者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通鉴》一类史籍是编年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史学家司马光首先开创这种史书体例。主编司马光根据丰富史料,大约用十九年的时间(-年),完成了二百九十四卷的《资治通鉴》此书上自周烈王二十三年(前),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总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综合成一部以年为经、以事为纬的大型编年政治史。这部巨著向来为人们所推崇,加以摹仿,另有新著,如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明薛应旂的《宋元通鉴》清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夏夑的《明通鉴》、谈迁的《国榷》以及徐鼒的《小腆纪年》等。这些较好的编年史著作,全是在《资治通鉴》的影响下编成的。
资治通鉴书籍图与此相仿的著述很多,如《唐鉴》《明纪》《清鉴》《通鉴纲目》等,也多为人们所重视。纪事本末史籍:是在编年体史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宋袁枢编《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首先开创了“纪事本末”体裁据载:“纪传之法,或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编年之法,或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枢乃自出新意,因司马光《资治通鉴》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始于三家之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包括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晰,节目详具,前后始末,一览了然。遂使纪传编年贯通为一,实前古之所未有也。”
司马光儿时绘图该书列二百三十九事,另附六十六事,总计三百零五事,均抄自《资治通鉴》,不加编者一言,按事件发生时序编辑,分量只及《资治通鉴》二分之一,对《资治通鉴》作了大量删减。在此著作影响下,出现了冯琦的《宋史纪事本末》一百零八卷、陈邦瞻的《元史纪事本末》二十七卷、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八十卷、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四十卷、《金史纪事本末》五十二卷、杨陆荣的《三藩纪事本末四卷、高士奇的《左传纪事本末》五十三卷、黄鸿寿的《清史纪事本末》八十卷以及李铭汉的《续资治通鉴纪事本末》一百一十卷等。
《宋史纪事本末》古籍图政治制度史籍:主要记载历代文物典章制度,即有关国家制度、诏诰文书以及兵制、刑制、财政、户口、土地、赋役等。有的记载一个朝代,有的记载几个朝代,体例内容大致相同。唐朝杜佑于年修撰《通典》二百卷定稿,是为我国现存政书中最早的一部。本书以刘秩《政典》为蓝本,记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上起传说中的远古唐虞,下迄唐朝肃宗、代宗朝事。内分食货典、选举典、职官典、礼典、乐典、兵刑典、州郡典、边防典八门,下有若干子目。综述历代,而以唐制为详。全书二百卷,“礼典”占一百卷,对古代礼制阐述尤详。
唐朝绘图宋朝郑樵于年修撰《通志》二百卷,本属于纪传体通史,上自远古,下至唐代,体例仿《史记》,共分五部分,其中第四部分二十略,是本书精要所在,具有政书类性质。二十略中除礼、职官、选举、刑法、食货等五略是根据前人的典制文籍加以论述,无所创新,其余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谥、器服、乐、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昆虫草木等十五略均属个人专著,颇多独到之处,文献参考价值甚高。宋朝末年马端临撰《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是以《通典》为蓝本,并在原有基础上加以补充。
史记图书样图关于史事,《通典》只记于唐中叶,而此书从天宝续补至宋嘉定五年(),其中所载宋制最详。全书二十四门: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市籴、土贡、国用等考从“食货典”析出;郊社、宗庙、王礼等考从“礼乐典”析出;分“兵刑典”为“兵考”、“刑考”;“舆地考”系“州郡典”改题;“四裔考”为“边防典”改称。马氏新增者五门,即有采录历代著述的“经籍考”,叙述历代帝王姓氏出处及其统治的“帝系考”,叙述历代封爵建国事略的“封建考”,叙述自然天象的“象纬考”,叙述各项事物灾异的“物异考”等。立论新颖,颇多创见。
《通典》珍稀古籍图《通典》、《通志》与《文献通考》被习惯称为“三通”。以此“三通”为基础,清乾隆时加入官修的《续通典》一百五十卷、《清通典》一百五十卷、《续通志》六百四十卷、《清通志》一百二十六卷、《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四卷、《清文献通考》三百卷,称之“九通”。年商务印书馆刊印“九通”时再加入刘锦藻的《清续文献通考》四百卷,才有“十通”之说。“十通”共有二千七百六十八卷,内容浩繁,博贯古今,可资考稽上自远古、下至宣统三年()清朝灭亡前的典章文物制度,成为研究中国数千年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系统文献资料。
清朝后期绘图“十通”之外,还有会典、会要以及诏令文书等。会要与会典均属典制一类文献,前者多为私人修撰,后者多为官修。这类文献宋人为之最勤,宋初有王溥撰《唐会要》一百卷、《五代会要》三十卷。南宋末又有徐天麟撰《西汉会要》七十卷、《东汉会要》四十卷。此外如李攸撰《宋朝事实》二十卷、李心传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四十卷,虽无会要之名,而有会要之实,均属政书典制文献。官修的《宋会要》达二千二百余卷,惜未刊行,后来亡佚。清徐松于嘉庆十四年()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名《宋会要辑稿》,五百余卷,年由北平图书馆影印刊行为五百册,是研究宋代典制的重要文献。
南宋末决胜之战绘图此外,还有《元经世大典》《明会典》《清会典》《春秋会要》《秦会要》《明会要》等。诏令文献有《两汉诏令》《唐大诏令集》《宋大诏令集》等。除上述各类史籍文献外,有关评论、考订以及札记一类史籍文献还有多种,并成为史部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撰《史通》四十九篇,开创了史评专著体例。作者根据丰富的史学知识,深入研究许多历史文献,对唐朝以前的重要史籍文献,作了全面系统总结,指陈利弊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不少个人真知灼见,从而建立了中国古代史学评论章法。
《史通》古籍图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撰《文史通义》,是在《史通》的基础上,对史学著述作了精辟的论述。章氏认为过去的文献均具有“史”的性质,提出了“六经皆史”“志属信史”的论断,并在《报孙渊如书》中说:“愚之所见,以为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凡是古代经典、州郡方志、金石图谱、诗文歌谣、官府簿牍以及家谱传状等均属史学范围,从而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古代文献的利用价值。有关史籍考订、札记一类典籍,如金代王若虚的《史记辨惑》《新唐书辨》清代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等,对许多历史文献作了考订或补充,一向为治史者所重视。
参考资料
·《隋书经籍志》
·《四库全书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