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让深奥的资治通鉴变得好看,作

读高中的时候,我从姨父单位的图书馆里借来《资治通鉴》其中的几卷,当时管理员不停地对姨父夸奖我:这么小的年纪读这样的书真不简单!

可是,把书借回来没看几面,我就读不下去了,因为太难懂了。

其实,这样的情况恐怕在许多人身上都发生过。

作为中国人,不知道《资治通鉴》的人很少,但真正读过的人很少,因为这本书的确太不好读。

几十年来,这个遗憾一直在我心中,直到遇到这本书《德政之要》,我感觉自己离《资治通鉴》更近了一步。

《德政之要》这本书的封面很正规,封面下面写着一段话:为政之要,首在用人;致治之法,首本乎修德。

德政之要京东¥66购买已下架

这本书是前年廉政宣教月时发的,加上这样中规中矩的封面与推介,第一印象觉得这书可能有点枯燥,很长时间并没有仔细来读。

有一天,因为手头没有可看的书,把这本书翻开,开始读作者姜鹏写的序言,结果一下子没深深地吸引了。

姜鹏原来是复旦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其主攻方向就是《资治通鉴》的研究。

他自己坦言,10年前读《资治通鉴》时也是读不下去,可是为了做学问,硬着头皮读了下去,结果越读越发现其内容的深刻与丰富。

他在序言中讲的一两个关于《资治通鉴》幕后的故事,让我对《资治通鉴》有了重新的认识。

汉高祖刘邦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当年他为什么没有听从戚夫人的建议废太子,那段牵涉家事国事的历史,在两部经典著作《史记》、《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可两者完全不同,为什么会这样?

《史记》中那段四位皓首老者劝说刘邦的精彩故事,说得起伏曲折,为什么司马光不相信?

如果不是《德政之要》的作者进行分析对比,一般人不会想到这其中有这么多的名堂。

仔细一想,还是司马光说得更靠谱,毕竟司马光作为一名政治家,他选取史实分析人物的立足点更为客观与深刻。

司马光,我们都知道他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对于他还有一个记忆就是他写了《资治通鉴》。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是为了给帝王看的,让他们吸取过去王朝的经验教训。

正如曾国藩所言:窃以为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

但这本书又不仅仅是给帝王的读的。

梁启超认为,《资治通鉴》作者写书的本意,虽然是供帝王读,但因为相关的知识典故如此丰富,所以想忠君报国的士大夫,也应该读。

而这本书,上下延续多年,共有万字,一年平均下来只能写多字,因此,司马光选取的素材是慎之又慎,因此,《资治通鉴》高度浓缩的内容,因为时间、语言的关系,许多人不能究其来龙去脉,如果仅仅只是满足于简单的字面上的阅读,不联系事件、人物的历史背景,很难看清楚读明白。

比如,《德政之要》中谈家风的问题,就把《资治通鉴》中关于汉代名臣霍光和家人的故事说得清清楚楚,让人明白了霍光为何治理国家头头是道,处理家务事来却缺乏远见魄力,最终家族因此而衰败。

而看看今天,一些贪污腐化、家风不正的落马官员,跟历史上的这些人物是何其相似。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传世经典,肯定有它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这部经典所承载的丰富内涵与巨大信息已经很难被当代读者轻易感知。

这就需要一个“翻译”,他既要精通历史文化,又了解当代读者阅读需求,同时还能化解现代人阅读障碍的人。这方面姜鹏做得很成功。

资治通鉴(套装全四册)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9购买

你如果不能直接读《资治通鉴》,先读《德政之要》,这本书就如同《资治通鉴》的通俗译本,它可以消除你阅读的障碍,当你能明白司马光讲述的那些人物与故事及其用意,看似博大精深的《资治通鉴》仿佛一下变得清晰,它的魅力与深邃会让你叹服。

而作者姜鹏被这种魅力所吸引与改变,在一次讲座中他说自己脾气过去很暴躁,因为读《资治通鉴》后来变得越来越平静与从容,为什么会这样?

姜鹏说:《资治通鉴》中有许多厉害的人物,可是在书中只有几面,这个人物就消失了。

放在历史的长河里,人其实是很渺小的,如果你有一个更大的视野,你现在纠结焦虑烦恼的事,或许根本不是个事。于是,自己就平静了。

这样用心品读经曲的作者,他的感悟自然能够引起人的共鸣。

正因为如此,我得感谢这本书的作者,他带着我走进了一直仰望的经典《资治通鉴》。

你读过《资治通鉴》没有?你是愿意读原著还是读有人翻译或解读的版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