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
张良是汉初刘邦建国的三大功臣之一,另外两位是萧何和韩信。张良是刘邦的谋臣,负责给刘邦出谋划策,在重大事件上刘邦都会听从张良的意见。按刘邦登基时的说法,萧何负责后勤,管粮草供给。韩信负责军事,管冲锋打仗。张良负责方针计划,管战略方向。
本文对张良的描述和评价以司马迁史记中的“留侯世家”记录的史实为基础。2、结论
先说结论,张良是怎样一个人?
张良是一个外表文弱,具有忠义精神,知恩图报,有谋略有抱负,处事不失圆滑的典型中国古代士族。3、出生名门
张良出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做过韩国的宰相,可想而知张良家庭条件优越,从小肯定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诸子百家的各种精神没少学,忠君爱国的思想深入骨髓。
到了张良这代,秦国异军突起,大小诸侯国都被秦国陆续消灭。还没等到张良有机会在韩国施展政治理想,韩国就被秦朝灭了。4、刺杀秦皇
刺杀秦皇体现了萧何的忠义。韩国被灭后,张良还很年轻(史记原文: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当时张良家里面还有奴仆多人,张良没有跑路,而是把家财散尽招募刺客准备刺杀秦皇。
张良招募了一个大力士,制作了一个多斤重的铁锤,在秦始皇车队行进的路上埋伏,用铁锤袭击秦始皇,结果砸中了秦始皇随从的车,刺杀失败。为了躲避秦始皇的搜捕,张良隐姓埋名躲藏在下邳一带。当时刘邦在沛县,两者相距不远,这也为日后张良投奔刘邦埋下了伏笔。
张良刺秦
5、老翁授书
张良在下邳躲难期间,遇到一个老翁,老翁故意把鞋掉落在桥下,让张良去捡,张良照做并把鞋给老翁穿上。老翁和张良约定桥上再见,第一次张良去晚了,老翁生气而去。后来张良半夜就赶到桥上,终于比老翁早到,老翁给了张良一卷竹简,这卷竹简是一部名为“太公兵法”的兵书。
这是一个流传的故事,无从考证真伪,但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张良是一个可以放下身段,做事不急不躁有耐心的人。
在下邳期间,张良还遇到了项伯。项伯犯过命案,也躲到下邳。在下邳期间张良帮助过项伯,所以后来项羽要攻打刘邦的时候,项伯及时把消息告诉了张良,说明张良和项伯都是仗义之人。
张良拾履
6、追随沛公
张良的祖辈世代为官,所以张良一直想的是从政,并没有单独立山头的想法。到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时候,张良也纠集了来人,张良没有想逐渐做大队伍而是打算投奔当时的代理楚王景驹。
在投奔景驹的途中遇到了刘邦,当时刘邦的队伍已经有几千人。张良就跟随了刘邦,刚开始跟随刘邦的时候,张良就给刘邦讲太公兵法,刘邦很容易就理解了。张良感叹,给其他人讲太公兵法,别人都无法领悟,从此张良坚定了辅佐刘邦的决心。
7、建功立业
张良跟随刘邦的时候,刘邦还是在项梁麾下几千人的小头目,还要看项羽、项梁的脸色行事。到刘邦称帝,张良一直跟随在刘邦的身边。刘邦从白手起家到称霸天下,一路坎坎坷坷有几次差点被项羽所灭,在决定刘邦未来命运的关键节点,张良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刘邦最危险落魄的时候,张良并没有撂挑子,也没有墙头草,称的上忠义之臣。
张良发挥重要做的关键事件比较多,这里列举几条。
1、劝刘邦赴鸿门宴当面和项羽解释,打消项羽疑虑。把刘邦赏赐的黄金送给项伯,让项伯请求项羽封汉中土地给刘邦,让刘邦烧掉去汉中的路上的栈道,一方面防止项羽变卦追赶,另一方面像项羽表明无东进的意愿。2、劝刘邦同意韩信的要求,立韩信为齐王,稳住韩信。
3、建议刘邦先封赏平日里最痛恨的人,稳住群臣的心,避免分封不均引发骚乱重蹈项羽覆辙。
其他的事情这里不一一列举,大家可以查阅史记里的留侯世家,有详细记载。8、功成隐退
刘邦称帝后,追随刘邦的人都想着封官领赏。在刘邦心中,张良是大功臣。刘邦主动要把齐国境内三万户的地方封给张良,但张良没有接受,而是选择了留地这个小地方。面对张良的这种选择,刘邦内心应该充满了尊敬。作为一个臣子,忠心耿耿,功绩显著,不结党营私,不邀功争功,一路生死患难,我觉得刘邦对张良除了尊敬应该没有其他感情了。
陕西汉中张良庙内的张良雕像
9、善终
后宫之中,刘邦偏爱戚夫人,想改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这触动了吕太后的利益。为了巩固自己儿子的地位,吕太后找到了张良,让他帮忙出谋划策。张良本不想淌这个浑水,但吕后以事关天下太平胁迫张良。张良最终给吕后出了计策,让太子邀请刘邦尊敬的四位长者出山给太子站台,最终打消了刘邦改立太子的想法。因为此事,吕后也非常感激张良。所以刘邦去世后,宫中的腥风血雨并没有殃及张良。
张良对自己的评价是:“家世相韩,及韩灭,不受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亦。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这段话翻译过来:我们家世代服务韩国,不惜花万金,也要为韩国报仇。现在我就凭一张嘴,辅佐陛下,受封为万户侯,这已经是老百姓能达到的最高成就了。我希望能放弃人间的纷扰,和仙人赤松子一起,云游天下。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张良惦念着故国韩国的恩惠,知恩图报,一个懂得报恩的人。虽然建立了功业,但自我定位很正确,有所为有所不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位列万户侯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再奢求更多。
综上,张良的一生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地方,虽然张良生活的年代已距今多年,但世间的人情世故并没有什么不同,懂得自然懂,希望此文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如有不同观点,欢迎友好讨论。#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