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谁的儿子苦思三天三夜后我发现了埋

本文是小编在百家号发的第一篇文章,正值《大秦赋》热播之际,所以想趁机谈谈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嬴政。

作为《大秦帝国》系列的第四部,虽然饱受争议,板砖与吐沫横飞,但热搜与话题不减。剧中主人公嬴政的出身之谜自然也成了茶余饭后吃瓜群众的热议话题。

虽然秦始皇的生父问题,两千年来早已被各路史学家文学家议论了成千上万遍。但小编发现他们大都落入陷阱,导致问题的真相一直被尘封了两千多年。借助现代传播学和心理学知识的利剑,小编废寝忘食、冥思苦想三天三夜后,终于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真相。

1史料依据:《史记》

要回答这个问题,自然绕不开太史公的《史记》。因为后世关于此问题的诸多议论都可以追溯到《史记》中的两篇文章。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秦庄襄王在赵国做人质时(当然那个时候他还不是秦王),见到吕不韦的赵姬。然后一见钟情,爱不释手,继而是一拍即合。并最终一气呵成地,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在邯郸生下了秦始皇。

如果仅根据这一记载,那毫无疑问,秦始皇就是是秦庄襄王与赵姬所生。秦始皇的出身就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谜题。

可问题是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列传》却又给出了一种截然不同而又引入遐想的说法: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吕不韦在邯郸城内选拔了一批人靓舞美的青春美少女组成后宫团。知道赵姬有了身孕之后,就组织了一场酒局。在酒席之上,子楚对赵姬一见倾心。情不能已的子楚就借着酒劲向吕不韦横刀夺爱。吕不韦刚要冲冠一怒为红颜,但是转念一想已经为了子楚散尽家财了,男子汉大丈夫要成大事,舍不得老婆套不着狼。于是万般无奈下只好忍痛割爱成人之美。心想着或许有朝一日能够放长线钓大鱼。赵姬把自己怀有身孕的事捂得严严实实,等到十月期满后生下了子政(秦始皇)。

两篇文章,一篇只言片语,却言之凿凿;一篇丰富多彩,却自相矛盾。同出一书,但在关键一点上却大相径庭。并由此引出了争论千百年的谜题。

关于司马迁为何在一本书中的记述会前后矛盾,已多有回答。其实这里就彰显了汉学和宋学的区别。汉学重事实,宋学重义理。司马迁搜集的资料形形色色,在自己也无法分别的情况下,就会把相互冲突的观点在书中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而没有为了观点的统一,去曲解事实。

2后世观点

在司马迁之后,在没有发现更多史实的情况下,虽然有诸多史学家对此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但基本没有逃离这两种观点。班固的《后汉书》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选择性失明的认为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如班固:“秦之其位,吕政残暴。”

但也有有识之士看出了其间的破绽。赵姬是在和子楚在一起后,至大期(十月怀胎)才生下秦始皇的。如果她在和子楚在一起之前,就已经确定怀有身孕,那么秦始皇就是严重超期生产。而这只会出现死婴的结果。所以支持吕不韦是秦始皇生父的证据本就存在内在矛盾,但是这种说法却流传甚广。所以他们看出了其中的阴谋,那就是六国的后人为报亡国之恨而故意散布了这一流言。如果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那就不是秦灭六国了,而是六国灭秦了。虽然不能在行动上战胜你,但好歹过过嘴瘾。

在《百家讲坛》上主讲《史记》的王立群,在驳斥吕不韦是秦始皇之父的时候,还提出:吕不韦不可能提前辨别胎儿性别,更不能保证这个孩子将来会继承王位,所以说吕不韦难以布下如此大局。

3我的分析

在不眠不休地研读了诸位大家的观点之后,小编左思右想了三天三夜,终于遇见了一个顿悟的时刻:所有关心和讨论这个问题的人其实都被带到沟里去了。

设置议题

议题设置是指大众传播对某些议题的着重强调和这些议题在公众中受重视的程度构成强烈的正比关系。换言之,在大众传播中越突出某一事件,多次、大量地报道某一事件,就会使社会中的公众突出地议论这一话题。

有人认为是六国之人在散布流言,如果说司马迁被这些人影响还能说得过去。但司马迁过后的近两千年里,比如班固和司马光还在传播这种流言就无法用这个理由解释了。其实他们忽视了一个更广大更深远的矛盾,那就是儒法之争。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就进入了儒家统治时期。而奉行法家的秦始皇却一统六合,建立不世功勋,成为千古第一帝。对此诸儒生们只有羡慕嫉妒恨。在无法否定他的功绩的情况下,只有从道德,从出身去否定他,向他身上泼脏水。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除了一些稗官野史通过编造事实来抹黑栽赃外,一个破坏力更大的方式却一直被忽略。那就是通过设置话题来带节奏。当这个话题引起大众讨论的时候,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在问秦始皇生父是谁前,其实我们更应该问一问,为什么这个问题会被讨论了两千年。试想一个普通人,突然一群人讨论你生父是谁,是不是一种侮辱?

证实性偏见

当我们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的时候,我们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往往忽视掉。

但这些儒生并不懂传播理论,他们也没有带头大哥去组织他们步调一致的去带话题。他们之所以不约而同地去参与这个话题。其实背后还有一个机制:他们拥有相同的信仰,或者说相同的偏见。他们认为只有儒家的仁义道德才能治天下。对于依靠军功和法纪取得巨大胜利的秦帝国,他们天生就持仇视的态度。为了支持他们的观点,他们就拼命的找秦始皇身上的缺点,如果秦始皇真的是吕不韦的儿子,那就不仅是秦的失败,也是对法家的有力回击。

所以,秦始皇是谁的儿子,其实是儒生的一场阴谋论。他们煽风点火带节奏,其实剑指法家。或者说秦始皇是谁的儿子,原本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但碰巧碰到了对他心怀恨意的儒生手里,他们就借题发挥,大肆宣扬。如果过去的两千年不是儒家而是法家统治,那也许根本就不会有这个讨论。顺带说一句,通过对一个人的人品或出身进行攻击,从而把他批倒批臭,甚至永世不得翻身,这是儒家的惯常做法。荼毒至今,延绵不绝。

那些还在津津有味吃这个瓜的群众,读完此文你是否发现自己上当了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