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楚汉争霸,项羽兵败,围困垓下时说

《史记》是我国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历经16年,耗尽全部精力和心血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巨大著作。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史记》中,司马迁引经据典,结合人物,创造了许多成语,也有人说《史记》就是成语典故的宝库。

很多我们熟知的成语就都来源于《史记》,不过我们大部分都只知道意思,而不了解背后的故事,比如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中的“拔山扛鼎”。

项羽是楚国下相人,他从小跟随叔父项梁生活。项家世代为楚将,项羽的祖父就是楚国名将项燕。

项羽年少时曾读过书,但没什么进展,后又去学剑,仍然不行。叔父项梁生气了,问他到底要学什么。项羽说:“读书只要能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学剑只能对付一个人,我要学能对付万人的本领。”

项梁只好教他兵法。项羽这才高兴起来。后来项梁杀了人,为了躲避仇家报复,他带着项羽到吴中居住。

有一次,秦始皇到会稽巡游,很多百姓在路边观看,项梁带着项羽也在人群中。项羽指着秦始皇说:“这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诛灭九族的。”但心中暗暗称奇,觉得项羽不平常。

这时项羽已长得很高大,大约有八尺多点,力气大得能举起青铜鼎,当地的年轻人已没人是他的对手,对他非常敬畏。

后来,陈胜吴广起义,随后各地义军蜂拥而起,项羽也随着叔父项梁率军起义。他凭着自己的勇气和兵法在战争中逐步扩大势力,并成为重要的义军首领。

他和刘邦率领的另一支强大的义军共同推翻了秦朝的统治。随后又同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项羽在战争中失利,被刘邦包围在垓下。由于项羽部下大部分是楚国人,刘邦命人在四周唱起楚国歌谣,项羽以为自己的老家已被刘邦占领,心中惊慌。军士们也都无心恋战。

项羽预感到自己大势已去。就做了一首《垓[gāi]下歌》,歌中唱道:“我力能拔山英雄盖世,但天时不利连骏马也不肯走了。骏马不走我还有办法,虞姬我可拿你怎么办呢?”

不久之后,战败的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

后来,“拔山扛鼎”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人力大无穷;或用来借称项羽。

《史记》这本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皇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多年的历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样一本经典著作,很多家长会比较烦恼怎么能吸引孩子的读书乐趣呢?像这样,把成语当成一个小故事来讲,孩子们看完后,是不是更能轻易理解成语的意思了?更加有学习的兴趣了呢?家长不妨就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给孩子讲成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7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