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的历史科中国古代史内容中,第一学期学习了《史记》及作者司马迁;到了第二学期,又学习了《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很多同学都混淆了这“史学两司马”,不知道怎么区分这二位史学家,今天把这两“司马”区分一下,希望有助于您厘清二者界限。
司马迁(前年-不可考),西汉史学家、散文家,著作《史记》。因向汉武帝(公元前年-公元前87年)辩护李陵战败投降匈奴的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被处以宫刑,在身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以人物为中心,记述重大历史事件。司马迁是自己一个人编撰《史记》。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多年的历史。《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司马光,北宋(年-年)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领衔主修《资治通鉴》。《通鉴》是官方修撰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资治通鉴》编撰的目的主要是为皇帝提供借鉴和参考,所以叙述的主要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经验教训。(提醒大家记忆人物的是咱们小学时候都学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述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资治通鉴》并不属于二十四史的范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