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共跨越了年的历史,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笔。它吸收了历代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成为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借鉴。其书名便是因这一点获得宋神宗亲自赐名,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千百年来,这本书不仅没有被岁月尘封,而是与时俱进、历久弥香。时至今日,它依旧对我们的行为与思想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或许,对于不同年代、不同生活背景、不同价值观的人来说,《资治通鉴》中的语句有着不同的解读,那么今天我们就以21世纪的眼光来解读下书中的经典语句吧~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阅读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心灵体会。
周纪卷一三家分晋
01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天子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维护礼教,而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
古时候的统治者为了稳固统治阶层的地位,制定了种种封建礼教,宣扬天子代天牧民权威不可撼动。一系列的国家法度、礼仪制度等等也都是为了稳固统治。虽然从今天来看,社会的稳定发展的确需要各种规章制度,但是封建社会时期,许多制度更多的是倾向于统治阶层的利益。
02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唯独名位和器物绝不能授与他人,这是君王的职权象征。
古时候在朝为官,不同职级穿戴不同的衣物饰品,享用不同的器物食物,而这些也都是为了维系封建礼教,让国家上下有序、尊卑分明。以明显的权利区隔来划分不同阶层,更多的是为了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对统治阶层权力的敬畏。
03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
矫正初起的小错,用力小而收效大;挽救已明显的大害,往往是竭尽了全力也不能成功。
治于微末,力寡功高。这句话可以为我们提个醒,及做事要有先见之明,尽量将祸端消灭于萌芽之中,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就如同神医扁鹊治“未发之病”一样,坏的事情还没冒出苗头就被摆平了。
04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
当统治者制定好了法纪制度、名分地位,那些妄图夺权的人便会害怕奸夺名位、僭犯身份而招致天下的讨伐。
当人陷入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章里,也就多了一层心理桎梏,不敢单纯为了满足欲望而为所欲为。这里其实给了我们2个方面的思考:
一方面是,当我们作为管理的主体时,就需要让制定的规则与法度建立权威,使人违规之前必须考虑或畏惧后果,方能起到规矩之用。
另一方面,当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学会思考规矩的合理性,是否因为心理桎梏而放弃了本该争取的正当权益。
05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
一个人屡次三番犯错误,结下的仇怨岂能在明处?应该在它没有表现时就提防。贤德的人能够谨慎地处理小事,所以不会招致大祸。
此处与第3条同理,君子要擅长治于微末。
06唇亡则齿寒。
07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豫让曰:“不可!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
豫让为了给先主报仇,不惜损毁自身,可以说此人赤子之心,也可以说其迂腐至极。
人活一世,当知生命只有一次,欲成事便要有舍得之心。既想坚守内心留得清名,又想以最困难的手段成事,无异于异想天开,结果白白损毁自身。且后世为人臣而心怀二心者,有几人识得豫让贤名?
虽然这种做法和古人内心超高的道德标准让今天的我们十分敬佩,但是从今天的价值观来看,或许这种做法已经过时,且不够聪明。做事不可太迂腐,要懂得变通!灵活圆融,让自己尽量在身体和心理上都过的舒服一点,这不是偏激的利己主义,也是生而为人的基本权利。
08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
国君应当了解乐官的才不才,不必了解乐音的和不和。现在君上明辨乐音的和声,恐怕会疏忽乐官的才能。
这一条我的理解是,作为管理者,要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