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这本被伟人放床头读了17遍的

专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在翻阅了司马光呈上来的书卷后,宋神宗便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此后,这部历时将近二十年才成卷的史学著作便得名《资治通鉴》。

此书以时间为轴,铺陈了宋朝以前十六个朝代史料,记叙了年的历史,其中的内容以政治为主,同时也涵盖了文化、经济、科技以及军事等各个方面,尤其在明君盛世之上着墨最多,因此此书也是一直被看作是后世帝王的必读之书。

伟人对于这卷书也称得上爱不释手,据晚年照顾他的护士孟锦云介绍,那本已经被翻得十分破旧的《资治通鉴》一直摆在他的床头,而他也曾十分热烈的同这位照顾自己饮食起居的护士讨论过书中的种种。

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

伟人一生酷爱读史,对于《二十四史》做出的评点也是十分有名的,他对于读史这件事的热爱,可以追溯到青年时期。

那时他刚被湖南省立高等中学录取,老师符定将一本叫做《通鉴辑览》的书送给他,这本书是清朝时的一部官修史书,内容十分的精简,体例篇幅十分适中,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青年伟人便对读史这件事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各类史书都要翻阅两下。

而《资治通鉴》则让他爱不释手,翻来覆去一共读了一十七遍,并且每一次都会在上面进行批注,后来他还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孟锦云。

这位被伟人戏称为“孟夫子”的护士,在读过此书后,还曾就书中的内容与之进行过讨论,通读过17遍《资治通鉴》的伟人,对于这本书见解颇为深刻,在很多孟护士不理解的地方对她进行了点拨。

孟锦云

虽然同样都是通史,但是与同样备受赞誉的《史记》不同的是,司马光并没有从头开始对中国的历史进行叙述,而是选择了一个在他看来十分特殊的时间节点,当作是这部作品的开头,这个节点便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在这一年当中,发生了一件事:曾经在春秋时期称霸一时的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并且这一举动还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三国的新领导者一跃成为了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

之所以将这件事当作是史书的开端,是因为在儒学推崇者司马光看来,这件事违背了原则,象征着礼法的崩坏,从而导致后来战国的混乱局面,周天子此举实在值得后世帝王所警惕,这也符合司马光编写此书时“为君亲政,贤明之道”的出发点。

本着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的原则编写这本书的司马光,在书中极力描绘了历朝历代的政治状况,并且专取“国家盛衰,生民休戚”相关的史料,目的就是要让当朝乃至是后世的统治者以史为鉴,吸纳经验,警惕教训,因此此书才会有“帝王之书”的称号。

而对于今人来说,历史除了是打印在教科书上的铅字,也是在我们这些后人耳边敲响的钟声,让我们在阅读历代史料的同时,对如今的生活和现实产生思考。

司马光

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

这本史书,将时间作为线索,而不是像此前多部同类名著一样将人物作为写作的的单位,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清楚的看到历朝历代当发生了怎样的事,那些王侯将相,文人名臣都有着怎样的惊世之举。

每每读起来,就会让人感觉到自己脑海中的历史脉络像是被梳理了一遍,变得无比的清晰,原本在各种故事和教科书里所了解到的那些独立的人和事,都被纳入到了历史的洪流当中。

司马光在写作这本书,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目的,那就是给当时的统治者以警示,将其当作一本帝王的教科书,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讲,也同样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

熟悉中国古代史的朋友一定会明白,虽然中国古代的历史有悠悠五千年,但其本质却是不断的循环往复,不同的朝代相互更替,不同的人轮流做天子。

但兴衰成败都有着必然的规律,可即便是这样,也没有多少人能够记住历史中曾经真实发生的那些前车之鉴,依旧在不停的重蹈前人覆辙。

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其实舞台上所呈现的戏份,和从前并没有什么真正的不同。仔细思考便不难发现,历代王朝都会经历,初创时百废待兴,中盛期富强繁盛,末期又走入了积贫积弱、民怨载道的穷途末路,然后有人揭竿而起,愤而反抗,然后又开始下一轮的循环。

几百年一兴替,几百年一轮回,前人来时的路便是后人的未来,在读史的过程中,我们便能够逐渐摸索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伟人对于把握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原本就有着十分深刻的见解,在阅读这本书时,必然也是让他产生了许多的感慨和共鸣的。

历史让人认识世界

人生二字说来沉重,但也不过只是匆匆百年之事,阅读史书,尤其是像《资治通鉴》这样体例庞大,将所有朝代和先贤都放入了整个历史框架之中的作品,读来更会让人不禁感慨个体之渺小。

那些我们从小就听闻过的古代伟人,放置于历史璀璨银河之中时,便也成为了不甚起眼的一颗星斗。历来为古人所推崇歌颂的秦皇汉武,在这本书中所占的篇幅也不过短短几十页。

当然,也并非是说这些先贤伟人空有其名,能够在史书上留下名字和痕迹本身就是一件十分了不得的事情了,有多少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最终在史书中用芸芸众生这四个字便被一笔带过了。

这本通史读下来,可能绝大多数人都很难会对哪位历史人物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因为滚滚而来的历史车轮和徐徐铺陈开来的宏大画卷,已经足以让人感受到震撼。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们大局观和世界观逐渐形成的过程。

从前,我们或许人生中遇到的一些小小坎坷都会被看做是天大的难关,忍不住要伤春悲秋一番。

但读史过后,便会知道,即便是那些曾经征战沙场,甚至称霸一方的王侯将相,最终也只是会成为历史书中一篇篇幅短小的文字,而普通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慨叹,又算得了什么呢?这样想来,心中定然也会有所释怀。

读史所培养的大局观,以及从宏观的角度观察世界的方法,是无论身处哪个时代的人都需要的,相信为人必然也是从中悟得了这样的道理。不要将目光只锁定在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之上,而是要将目光放的更长远一些。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宗此言一出,便成为了流传千百年的警句,历代王侯将相,名家学者也纷纷将读史这件事看得极为重要,而《资治通鉴》这一著作自问世以来,便极为鸿儒大家们所推崇,与《史记》并称为我国古代的史学双壁。

清代的大学者王鸣盛曾盛赞此书:“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而给我们这些后人带来深刻启迪和思考的,除了书中所记载的那些古代先贤和悠悠往事之外,还有一代史学巨人司马光及其他参与编纂此书的作者凝结在书卷之中的智慧与坚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4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